盘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叶周远行者的文学地图马尔克斯海明威
TUhjnbcbe - 2023/3/27 19:44:00
北京治皮肤科的好医院 https://m-mip.39.net/man/mipso_4439528.html
                            

叶周《远行者的文学地图》

马尔克斯、海明威、帕慕克、金宇澄原创叶周花城

文章以“文学地图”“文化地理学”为引子,探索了文学中的地理空间塑造,马尔克斯、帕慕克等作家的迁徙经历对作品的影响,同时也兼谈了对中国海外华文文学的期许。

远行者的文学地图

——迁徙、空间创造与流动景观

叶周

地图,描画着人类活动的轨迹,随着人类活动的迁徙,地图也在无限扩展中。人类的迁徙不断地在处女地上开发构筑着新的空间。而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在精神领域里不断地创造着文学想象的独特空间。作家创造的空间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在作家的心理上构筑的。迁徙创造了空间,空间延展了地图,而这些空间的产生,便使文学地图上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文学视觉景观。对于这些独特空间和地图的研究已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有趣的方法。

伸展的地图

百度百科这样定义地图的功能:“再现或预示地理环境的一种形象符号式的空间模型,与地理实体间保持着相似性。”为了成功展示地形和区域方位,人类活动需要地图。那么什么是文学地图的功用呢?从目前看到的一些文学地图展示,其中必定包含了对作家、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作品中描绘的故事发生的真实或虚构地点的展示。当一个作品成为经典,通过文学地图可以达到对作品中故事发生的地理位置进行标注,为读者描绘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行动轨迹,对作家对于特定区域的文学贡献加以肯定。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诞生了一门专门的学科,称为文化地理学。被称为“美国文化地理学之父”的索尔(CarlSauer)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年他发表的《景观的形态》(MorphologyofLandscape)一文,把文化景观定义为由于人类活动添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形态,认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是解释文化景观。索尔的这篇论文可能是对文化景观思想发展做出贡献的最有影响力的文章,至今仍被引用。他认为:“在每个景观中,都有一些现象不仅存在,而且相互关联或相互独立。”地理学家的任务是发现现象之间的区域联系。他直言不讳地拒绝将环境的“影响”作为地理研究的焦点,而主张对诸如人造景观以及该景观元素的起源、传播、限制和改变等主题进行地理调查。他把文化景观定义为“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他的论述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将地理概念与人类文化的传播与景观的改变紧密联系起来。从此以后研究者也开始重视文学与地理的互动关系。

年秋天,美国达拉斯公共图书馆的得克萨斯州和地方历史部门出版了得克萨斯州的文学地图。地图突出了得克萨斯州的二百多种作品,列出了作者的名字和出版商,提供了年德克萨斯州的文学概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地图在网络上出现,用户只要点击代表区域、作者或书籍的图标,就可调用详细的地图、照片、传记信息、书目和其他信息。年夏季,美国国会图书馆着手一项试点项目,将国会图书馆文学作品目录可视化。通过地图和图标逐层展示文学资讯,通过视觉的方式和各种功能向读者传播信息,帮助他们感知文学的世界。

玛莎霍普金斯在《土地的语言》中写道:“文学地图记录了与作家及其作品相关的真实或虚构地理位置。它们可能会呈现出与文学传统、作家或特定作品相关的区域。一些地图突出了整个国家的文学传承;同时体现了作家所处的特定城市、州、地区或国家的标志。”

当然大多数文学地图都不具备一般地图的传统元素,不会严格地按比例绘制,并且很少包含有关地形、地质或城镇、河流、道路和其他特征的位置的详细信息。它们通常是一个区域的简化轮廓。但是不同的是,文学地图不仅描绘地理位置,并通过对于作家和作品中的故事、人物的介绍呈现一个生动的文学世界。

而在文化地理学方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地理学家索加(EdwardSoja)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了个案分析的专著《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以及其他真实与想象地方的旅程》。索加发展了第三空间理论,正如他解释的那样,“我将第三空间定义为另一种理解和行动以改变人类生活空间性的方式,一种独特的批判模式,其中一切都聚集在一起……主观与客观、抽象与具体、真实与想象、可知与不可想象、重复与差异、结构与能动性、心灵与身体、意识以及无意识、学科和跨学科、日常生活和无休止的历史”。索加在该书中以洛杉矶为例,说明洛杉矶这个“大文化区”由许许多多的“小文化区”组成。这些小文化区如同碎片镶拼成洛杉矶整个文化版图。在这些碎片之间既不存在结构的功能联系,也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阐释理论。这些文化碎片不仅是物理的空间,也是想象意义的精神空间,是具有边缘性、差异性、开放性、批判性的空间。

索加所描绘的洛杉矶文化区域,就是我居住的地方。大洛杉矶地区从地理上主要是以洛杉矶市及其周边城市为核心的一系列城市群组成,而在这些城市中各种族裔群体组合形成了不同族裔的聚居区,因此也形成了每个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所以当宏观地鸟瞰大洛杉矶地区,呈现的是一幅生动的多元文化地图。各个城市相对独立,各有自己的文化族裔侧重。可是每年元旦举行的举世闻名的玫瑰皇后选拔和花车游行,则把这些碎片似的、边缘性、差异性的文化族群整合在一起,共同向世界呈现一幅璀璨缤纷的多族裔文化的壮丽景象,华裔的青年女子也曾当选过玫瑰皇后。这是一幅生动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景象。

▲马尔克斯

而海外华文文学的作家们所经历的迁徙,特别能够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文学文本中环境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体现出作家所携带的文化观念与在地环境之间的互动影响、互相渗透。发生在两者之间的碰撞和摩擦,时常也会激荡出一种特异的火花,在文学上就会展现出复杂性和丰富性。说到文学地图,可大可小,可详可略。作家金宇澄在长篇小说《繁花》中绘制了人物活动的区域和老上海的街道,属于微小的区域地图。再看一下我的海外华文文学同伴,以撰写《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而闻名的周励,足迹踏遍南极、北极和珠峰,记录下了许多探险者的精彩故事,她也独自一人,循着二战盟*的足迹探访了太平洋上的多个曾经发生了激烈战斗的岛屿,凭吊英灵,追思历史。如果绘成地图就颇为宏大。而作家们经历过、生活过的自然景观,经过各族裔文化浸染和观照,必然具备不同以往的丰富性,并从单纯地理学上的自然景观变成了索尔所说的文化景观。作家的作品也会具备这种文化相互影射后展现的独特视野。作家的迁徙古已有之,迁徙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也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内容。

作家的迁徙

迁徙是对空间的扩展,有了空间的扩展,地图才能够继续延伸。而在文学创作上,探索新的空间、开拓新的领域始终是文学生命力的表现。不论是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还是慕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都是作家迁徙后回归本土之后的精神创造。

在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是他深藏在心里的故乡,其实他的故乡并不叫这个名字。他成年以后和母亲一起做的那趟回乡旅行中,他路过了孩提时经常见到的一个香蕉种植园,那个地方有块牌子,上面写着“马孔多”。也就是那次旅行,他看见了一点没有变化的废墟似的故乡,好像尘封已久的一个遗址,那里的老人都已经离世,那里的村落格局依旧,却被越来越厚重的尘埃覆盖了。可是这些尘埃没有遮蔽住马尔克斯对故乡的记忆,却点燃了作家的灵感,将积淀于深处的故乡记忆开掘出来,以他自己独创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新的表述。或许就是时间的距离给了他便利,去重新创造出一个他心目中的空间,他原先生活过的那个叫作阿尔卡塔卡的小镇,经过他的创造有了自己的名字:马孔多。关于故乡的故事马尔克斯二十岁时就提笔写过,却因为技术上的准备不充分,他只能改写一些短篇小说,等到他完成《百年孤独》已经是十多年后的事了。

而慕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也是他去了美国归来后对故乡的一次重新回顾,就和他在书中收录的所有照片一样,都只留下黑白两色,岁月波涛洗褪了那座城市原有的丰富色彩,留下的是浓重的黑色深巷和白色的天空、河流和街道。我作为读者在黑白两色之间,想象着作者文字中那些曾经辉煌的文明,失意的破落,试图通过作者从童年到少年,与父母、与哥哥的合影中,从他忧郁的笑脸中去读懂他对那片失落的城池忧伤的情感。

帕慕克说:“康拉德、纳博科夫、奈保尔——这些作家都因为曾设法在语言、文化、国家、大洲,甚至文明之间迁移而为人所知。离乡背井助长了他们的想象力,养分的汲取并非通过根部,而是通过无根性;我的想象力却要求我待在相同的城市,相同的街道,相同的房子,注视相同的景色。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历史上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也有迁徙的经历。年4月,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第二位妻子安娜新婚不久,就从圣彼得堡乘上了去伦敦的列车。陀思妥耶夫斯基嗜*成性,去英国就是为了去*轮盘*和逃避债主。在安娜日后发表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安娜的戒指和首饰都送到当铺里去了。他不是一个*运很差的人,但是他缺乏意志力,不能在赢来的钱输光前离开*场。亏得有钱从俄国汇来,他才能赎回所有抵押品继续旅行。但是他对于故土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叶周远行者的文学地图马尔克斯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