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考思路
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土地商品化加剧。产业升级过程使人口迁移率及流向发生改变。而人口的迁移变化会影响城市郊区化速度、土地开发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作者认为,在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作为城市或乡村聚落发展的人文要素之一,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敏感的地理要素。土地利用状况及利用率很大程度上与聚落的发展水平或发展模式有关。故在高考地理复习及考练过程中,应将与土地要素有关的知识点作为重点学习。在题型方面,以坐标统计图出现是地理试题的特色。另一方面,关于发展模式或模型演变主题是人文地理学探究的热点。因此,在地理能力提升训练中,要注重下列的训练主题:
①训练城市功能区空间分布模式与土地利用关系;
②训练城市产业功能分工演变模式与土地利用关系;
③训练城市群产业转移模式,以及城市群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与土地利用关系;
④训练乡村聚落功能区历史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及未来变化预测;
⑤训练城市交通线及交通站点布局及交通网变化与土地利用关系。
考生若能通过上述的主题训练,则基本能感受城市与城市化过程人文地理现象的演变情景与土地开发的关系,解决试题中土地要素与聚落发展及演变的试题就很有底气了。
二、真题分析
年广东地理卷第15一16题是这样考我们的:
图6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15~16题。
图615.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
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
16.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规模②产业发展
③建城历史④生态环境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参考答案
15.B16.A
试题分析
1.空间分布及演变被统计曲线抽象化了。只能透过题干材料建立城市群的探究模型,使其具体化。
2.城市群是宏观概念,15个城市(横坐标)的用地规模(纵坐标)及年际变化幅度(图例)看作是微观概念。微观的城市化(第16题因素)影响了城市群的发展模式。
3.本题难点是用语文阅读能力理解具体的城市群模型。用数学观念理解用地规模的总量及随时间发展的用地增长幅度(每个城市在4个年份特别是后二年的纵坐标差值)。
4.第2个城市横坐标信息被隐含了。要看透隐含的信息。
5.发现15个城市中,排序1及2城市总量都大且增长幅度也大,可作为城市群的二个核心城市。而排位3及后边城市用地总量及增幅都较小。故第15题选B。
6.城市用地规模变化实质是城市化、工业化及土地商品化过程,故第16题选A。
中国黑河市夜景三、教学启示
1.训练题要精选,主题、背景、材料呈现形式尽力接近真题。髙考命题者不能与我们对话,但是在选题过程中,我们却必须真诚地与命题者开展隔空的心灵对话。通过心灵感应使训练题的能力要求无限接近真题。
2.有一种破题拆题方法叫绘图法,化抽象为具体。本题组你可自己设计一个城市群平面分布图,透过土地利用规模变化去呈现正确选项。这个方法以后再通过例题论述。
3.地理的模型化教学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聚落模型、产业模型、土地开发模型等等,结合本土城市及乡村聚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及出现的问题展示案例,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对培养学生地理分析能力有良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