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年鸦片战争
②标志: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资本一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各地区经济、*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人民毫无*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化。
(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新诞生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2、工人阶级特点
(1)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
(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3)主要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3、资产阶级特点
(1)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
(2)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三、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民族矛盾)
2、次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阶级矛盾)
3、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2)当外国侵略者同封建*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3)当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1、两大历史任务
(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区别
(1)前者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2)后者要改变中国近代经济文化和落后的地位与状况,解决生产力问题
3、联系
(1)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2)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3)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抗英斗争:年,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战斗。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关天培、陈化成、海龄以身殉国
2、第二次鸦片战争:荣椿、乐善以身殉国
3、中法战争:(1)刘铭传击退法*(2)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率*在镇南关战胜法*
4、甲午战争: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以身殉国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一)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1、19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陷入“边疆危机”
2、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瓜分危机达到高潮
(1)德国将山东划入其势力范围
(2)法国将云南和广东、广西划入其势力范围
(3)英国将长江流域划入其势力范围
(4)日本将福建其势力范围
3、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策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自年至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1、林则徐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年,组织翻译了《地理大全》,编成了《四洲志》
2、魏源
(1)年,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
(2)《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严复
(1)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提出了“救亡”的口号。
(2)翻译了《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3)严复疾呼,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
4、孙中山
(1)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2)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权的建立
1、拜上帝教:年由洪秀全创立
2、《十款天条》:年由洪秀全、冯云山订立,后为太平**纪
3、金田起义:
(1)时间:年1月
(2)地点:广西桂平县金田村
(3)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标志
4:全盛时期:年,太平*获得多个战场的胜利,控制了大片地区,达到了*事上的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1)年颁布,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2)解决土地问题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主张平均分配土地、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理想
(3)未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限
2、《资*新编》
(1)作者:洪仁
(2)主要内容
①*治:主张“禁朋*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制度;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
②经济: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③思想文化:提出设新闻官、新闻馆;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④外交: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3)性质: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未涉及农民与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三)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
1、天京事变:
(1)时间:年9月
(2)事件:太平天国领导层在南京自相残杀
(3)影响: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造成严重危机
2、太平天国的失败
(1)时间:年7月
(2)事件:洪秀全病逝,天京失陷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府的统治根基。太平天国起义坚持了14年之久,革命势力扩展到18个省,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权,提出《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资*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对孔子和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将领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与外国*队进行了英勇斗争。
5、太平天国起义鼓舞和推动了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2、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它是以拜上帝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
3、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
4、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洋务派的形成
1、洋务派官员
(1)奕(洋务派首领)
(2)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
2、指导思想
(1)提出者:冯桂芬
(2)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时间:年
(2)性质: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
4、最初目的:镇压太平天国
(二)洋务新*的兴办
1、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
2、兴办近代企业(
1)最早兴办*用工业,后期主要采用官督商办形式兴办民用企业
(2)江南制造总局是第一个可称之为近代*事工业的兵工厂
(3)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3、建立新式海陆*:19世纪90年代,清*府海*主力北洋水师建成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翻译学堂:京师同文馆(最早建立)、广方言馆
(2)工艺学堂
(3)*事学堂:福州船*学堂、天津武备学堂
(4)派遣留学生:留美幼童、官费留学生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只注重西法练兵和办企业,而不去改变落后的*治制度。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洋务派企图仰仗西方列强来达到“求强”、“求富”达到目的地,这无异于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对企业采取的是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派反对兴办洋务,多方阻挠
5、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全*覆没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向皇帝上书: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2、著书立说
(1)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
(2)梁启超:《变法通义》
(3)谭嗣同《仁学》
(4)严复翻译《进化与伦理》前两章,汉译名《天演论》
3、介绍外国变法: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日本变*考》
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1)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2)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湘报》
(3)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总教习)
(二)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1、守旧势力
(1)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代表人物及作品: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及其作品《劝学篇》
2、主要论战问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3、意义
(1)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2)比较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
(3)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治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
(1)维新派自身的局限
(2)守旧势力的反对
(3)民族资本阶级弱小
(4)维新派既无严密组织,又无*队,也无群众支持
2、自身弱点和局限性: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脱离人民群众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