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7日,一封诏书从北京的紫禁城发出,快马加鞭的送往千里之外的福建福州。
这是一封追赠诏书,受追赠的人正是和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左宗棠。
清廷给左宗棠的谥号是文襄,除了允许他入祀北京贤良祠之外,还在他的家乡湖南以及他曾经立下过战功的省份为他建祠。
“文襄”是一个美谥,“文”代表学识渊博、道德博厚,它赞扬了左宗棠的个人修养;“襄”代表辟土有德,甲胄有功,它褒奖了左宗棠为国家立下的武功。
在三十多年的从*生涯中,左宗棠忘身为国,辗转南北,平定内乱,抗击外辱,投身洋务,谋求兴国。
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达成了古代臣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生前极尽华贵,死后极尽哀荣的名臣,在临死上奏的表彰中却写出“遗憾平生,不能瞑目”这八个字。
而且在左宗棠去世的几十年后,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清廷眼中为国为民的功臣英雄,成了为人们所深恶痛绝的奸贼、恶贼。
究竟是怎样的遗憾让左宗棠难以安然面对死亡,又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后世对他褒贬不一的评价,让我们从头说起。
左宗棠像
教书先生
年的秋天,两浙的叛乱被初步平定。长期投身在繁忙*务中的左宗棠获得了一段闲暇时光。趁着重阳佳节,他去灵隐寺游览散心,排遣心中沉郁。
走到冷泉亭时,寺中陪同的僧人乘兴打了一个机锋芒,“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左宗棠回答道:“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实际上这句话里就包含了左宗棠自己所秉持的为人处世的原则,立身之本在于一个“清”字,也就是清正,高洁。而他的确言行一致,从*几十年间,不论是微末之时,还是身处高位,都始终贯彻了这个字。
而这种品质的形成,与左宗棠的出身以及求学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出生*庆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年。当时的清朝还沉迷于“康乾盛世”的美梦之中,自我陶醉,并不知道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正因如此,左宗棠从小时候开始就埋头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之中,而这些经典构成了他后来思想的基石,造就了刚直不阿、公正无私的品格。
年,年仅15岁的左宗棠在长沙府的府试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成了一名举人,如果不出现意外,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将是他未来的人生轨迹。
然而事与愿违,年,左宗棠第一次参加会试,遗憾落第。之后他撸起袖子又参加了2次参加会试,都被科举拦在了仕途的门外。
眼看岁月蹉跎,一事无成,他一狠心便放弃了科举。
左宗棠中年
从年开始到年的十几年中,左宗棠一直干着教书先生的工作。
在此期间,他的研究重心逐渐从四书五经转到了经世之学上面,探索如何把自己所学的学问应用在实务之上,农学、舆地学、*事,他都进行过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也是在这一时期,鸦片战争爆发了,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一个最为动荡的时期。英国人的炮火彻底击碎了清朝这个“天朝上邦”的尊严,也改变了左宗棠的人生轨迹。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左宗棠,想为苟延残喘的大清出一份力,可他连科举都考不过,根本没有资格进入国家的权力体系之中。这让他有些郁郁不得志。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不经意间找上门来。
是功?是过?
年的一个深夜,湖南长沙省府之中,巡抚张亮基彻夜未眠,苦苦思考如何解决当前的困局。
原来年,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村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到了年,湖南大部分地区已经沦陷,连省城长沙都遭到了起义*的连日围攻,情势危急万分。
一旦城破,必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正是巡抚张亮基忧心忡忡的原因。
就在张亮基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下属郭嵩焘等官员向他举荐了一个人,并称只要能够得到这个人的帮助,长沙必定能够化险为夷。
“谁?”张亮基问。
“李鸿章!”
“快请!快!”
当张亮基见到左宗棠时,或许想不到,就是这个面圆和善的中年男人,将会成为未来三十年清廷*坛的风云人物。
左宗棠受到重用
而左宗棠自从下定决心要投身报国之后,一面研究经邦济世的真学问,一面在等一个能够大展抱负的机会。
为此,他蛰伏了整整5年。
在受到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招揽之后,左宗棠意识到这可能自己此生仅有的机会,便立刻答应下来,并投身到长沙保卫战之中。而这一年,他正好40岁。
虽然和80岁才辅佐周朝平定天下的姜子牙不能相比,但考虑到他人到中年刚刚入仕,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大器晚成了。
在之后的三个月时间内,在左宗棠的谋划之下,长沙城一改颓势,变得固若金汤,太平*久攻不下,不得已向北撤*。
初出茅庐的左宗棠面对太平*大兵临城,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前后三十年间,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旅中度过,奉命辗转全国各地,对内镇压叛乱,对外收复失地。
也正因如此,后人对左宗棠的评价往往褒贬不一。
痛恨左宗棠的人称他为国贼,清廷的鹰犬,理由是他多次为清朝血腥镇压了各地的人民起义。
如:年在景德镇打败太平*;年,镇压陕西回民起义;年攻入广东,镇压太平*余部。
他的每一次胜利都沾染着底层人民的鲜血,来实现自己官位的上升。
在清朝末年的革命*人口中,曾经扶持清王朝“中兴”的左宗棠无疑是一个恶贯满盈的刽子手,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行为正是他最大的罪恶。
左宗棠居中左二李鸿章右二曾国藩
而在此后的20年间,左宗棠的风评与李鸿章、曾国藩一样,都为革命*人所深恶痛绝。
当时的一个报刊《民报》上,甚至刊登过一幅漫画,上面是三个人面兽身的怪物,分别就是李鸿章、左宗棠和曾国藩。
而褒扬左宗棠人认为他是民族英雄,理由是他在中国与西方列强斗争的过程中,奋勇争先,不让寸土,尤其是收复*土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左宗棠一直秉持着保全国土完整的理念,在外交上据理力争,三次拒绝了英国的干涉,扼杀了英国企图染指*的野心。
另一方面又采取迂回策略,抓住时机收回伊犁,阻止了沙俄的入侵。最终把*收回中国的版图之内。
而今,学术界对左宗棠大多持肯定或基本肯定的态度,认为左宗棠是以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将领,在反抗入侵战争的过程中,对国家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纵观晚清时期的*事行动,左宗棠几乎参与到了所有能够影响局势的事件中,是维护清朝*治局势稳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左宗棠收复*
全国各地奔波平乱使得左宗棠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战功,也使他的官位越来越高,这正是他所要的效果,因为只有进入到北京这个国家权力的中枢,才能对国家施*产生影响,才能力挽狂澜,把这个行将就木的帝国拯救回来。
至少,当时他应该是这么想的。
左宗棠用了十年的时间,凭战功加封太子少保衔,成为清廷举足轻重的大员。
但他没料到的是,当他进入帝国中心之后,来自各方的掣肘和矛盾,让他疲于奔命,直到死也没有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难以瞑目
年,清*府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正式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朝的惨败而告终。
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只是一次意外,那么这一次的惨败则彻底撕下了清朝的遮羞布。
清*府统治下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可以任人欺凌的软弱之国。
此时,已经接近六十岁高龄的左宗棠,在思想上再次发生了转变。
国内的叛乱对于此时的中国而言只是疥癣之疾,真正要命的,是周边虎视眈眈、择人而噬的西方列强。
清廷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于是审时度势之下,左宗棠开始推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之中,提出了“穷经将以致用”的思想。
从地理、农业、荒*、盐*、漕运、河工、塞防、海防等许多领域,都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策,并取得了不俗的*绩。
从年创办马尾船*局,到年创办兰州织呢局,左宗棠一直在探索以官府进行企业经营的模式。
通过十几年的摸索,他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几个至关重要的的主张,比如,要革除官办企业的弊病,以“西洋公司之法”来经营企业。再如,虽然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绝不能“授人以柄”。
在创办福州船*局时,左宗棠严厉驳斥了“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雇船”的谬论,提出必须要自主掌握造船之法。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年的甲午战争中,随着清廷的战败,前后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实际上,这场失败是可以预料的,从左宗棠晚年时期的*治遭遇就可以窥探到,洋务派在推动革新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阻碍不可谓不小。
年,清廷和沙俄就*问题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面对正值虚弱的沙俄,清廷仍旧应允了割地赔款的条件。
得知消息的左宗棠明面上认同了条约,认为它带来了安定。然而私下里他在给朋友的信件中却说:“言之腐心”。
他此时对清廷*治局面已经力不从心,或者说心力交瘁。
但晚年的左宗棠即使病痛缠身,依然怀抱着拳拳报国之心。
在收复*之时,左宗棠已经年过花甲,但依然上表,希望为国尽心尽力。
年,左宗棠外调为两江总督,离开朝廷中枢。三年后,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全歼清朝福建水师。70岁高龄的左宗棠再次临危受命,赶往福州布防。
那时候的他,更像是清朝的一块砖,哪儿需要往哪儿搬。
中法马尾海战旧照
次年也就是年的秋天,在福州的一所宅院中,病重日久的左宗棠在身心俱疲之下与世长辞。他的所有宏图大志,终究随着肉体的死去而幻灭。
晚年的*治遭遇已经让左宗棠意识到,凭借自己的力量,很难把清朝从衰颓的深渊中挽救出来。
然而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他仍然没有放弃。
年7月,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依然强拖着病躯体,写下两封表章,请求朝廷设置海防大臣,加强对海防的重视。同时请求把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把台湾纳入到国家的海防体系中。
在遗表中,左宗棠这样写道:“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
可见,在他的心中,“张我国威”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也是他的未竟之业,甚至最终成为了他心中的遗憾。
左宗棠
尾声
左宗棠出生时国家还沐浴着“康乾盛世”的福泽,他入仕时国家已然表现出“大厦将倾”的颓势。而直到身死,他也没能看到国家重新回到那个他所景仰的“盛世”。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国家的强盛献出了自己半生的岁月。然而他的奋斗也注定将以悲剧收场。
因为在他理想中那个强大繁荣的天朝上国,实际上只是一个清*府统治下的,内部腐朽败坏,积重难返,已到垂垂暮年的落后帝国。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左宗棠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所留下的足迹,所创造的功绩却被后人永远铭记在历史之中。
那些为了国家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历史和人民最终会给出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