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的条件下,读书,是走遍世界的最短路径。
“读图时代”,潜台词是快速、浅显、表象,静不下心、浮光掠影等等。社会性的“博眼球”,时代性的“快餐化”,似乎很简单粗暴,属于低配的人生。
隐约骄傲的内心排斥它,实际上每个人又不知不觉深陷其中。
其实,不怕读图时代,带上一双睿智的眼睛,一个坚定的头脑就行。这样,就能发现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好东西,饱眼福,还滋润内心。
今天给你推荐一本书,自己要看,也要放在家里,让孩子从小接触。
《这里是中国》,一本很好看又很复杂的书
好看在于,它配图很多、很漂亮。张大视角的航拍、或是瞬间神态的“秒杀”,既恢弘广阔、视野震撼,又精细入微、生动有趣。
高山峡谷、河流湖泊、草原沙漠、奇花异树、飞禽萌宠、烟火人间......统统有。
无论如何,光看每页的照片,你也会翻到最后一页的。
里面有太多原创的首发的“新”中国图片,随手照拍几张,清新脱俗九宫图立马会燃爆你的朋友圈。
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本“图画书”,也可以当做一部书架上的《最美中国》纪录片。
复杂在于,它内容很多、很“杂”。看清了,不是文字多。
除了高原大漠等地理地貌,动物植物等生态系统,你还能看到宗教艺术、风俗文化等等。
成都“烟火人间三千年”、“小河公主”时尚数千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对福建山水的畅想、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金陵的感怀……
一步千里,一眼千年。它不是一本正经的地理书,就像是披着地理外衣的人文读本。
不过可以给你吃一百个定心丸,不必皱眉头大,它绝不刻板枯燥,反而很有趣很精巧。
如同《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电视节目,给荧屏注入一股清流,沁人心脾。
这本书也采用相当多有创意的表达,用丰富多元化的方式,“热”呈现了该书的强大内核。
你为图片而来,更将为图片里的内容而留。
好看的皮囊绝不千篇一律,有趣的灵*的确万里挑一。
才貌双全,色艺俱佳,这就是《这里是中国》。
很理想很踏实的追求
《这里是中国》,作为国内第一部全视野中国地理科普著作,由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和人民网联合出品,中信出版社年10月出版。
很长一段时间,科学自然类纪录片里,若出现人物往往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旁白则是一串串的英语。
BBC、美国国家地理,是响当当的行业头牌,输出此类音像、图书无数。中国人在这个领域的表现,是沉寂的。这越来越令人遗憾。
随着中国发展,一切都在改变。更多国人,渴望更深入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通过自己的脚步,去探寻她未来的方向。
年,聚集了若干国家地理控的“星球研究所”成立。
作为专业的地理科普传播机构,他们不追求一时应景的“快文”,每篇文章的创作,都要精心打磨将近二十天,甚至一两个月。也因此沉淀出不少有价值的现象级“爆文”。
有很多人穷尽一生,也很难走遍祖国大地的每一寸土地。
为了让人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极美中国,总有一些人会比你更懂自己,实实在在地想你所想。
携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一群极致世界的探索者,踏上让梦想变成理想,让理想照进现实的三年征途。
《这里是中国》使用了幅摄影作品,来自名身份各异的摄影师。一线记者、职业摄影师、科研工作者、*人、自然区保护区工作人员、牧民等,各自都有专注的领域。
有人追逐远方的极致风光,有人默默记录故乡的点滴。拍摄视角和地区选择很多都是罕见的。
比如,摄影师用整整三年寻找角度、时机,拍成都全景图。
书中看到的每一张图片,背后都是摄影师的付出与坚持,也是大自然最无私的馈赠。
这本书也有可能是中信出版在图书出版过程中,被自己推翻最多次的一个项目。
中国科考队员、专家和摄影师们、文案编辑、设计师等等,大家都不仅仅是在做一本书,更是用各自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来讲述一个地理视角的年轻的中国故事。
很艺术很科学的内核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我们容易先被美丽的照片打动,进而渴望前往照片所在地,抑或是渴望了解美景形成的原因。
书中的摄影作品,都具有令人心动的艺术魅力。不再多说。
与此同时,地理科普不应该只是晒晒美图。
《这里是中国》的每一篇文章都精雕细琢。主创团队研读专业文献千余篇,仅书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就多达数百条,并得到众多科学家的专业审核。
秉承严谨科学的态度,只有这样的科普文章,才能经得起检验。
当然科普,也不能只是列列知识点。
若简单地罗列或转述科学知识,科普就变成了科学新闻,抑或是古板的说教。普通人很难看下去,更谈不上阅读快感。
市面上很多科普书,都踩了“高冷”的文字坑,板着脸的样子早把人吓跑。说的好听是科学理性,其实就是枯燥难懂,让人望而生畏,也就失去了科普的意义。
所以该书可贵之处还在于,用很多精妙的比喻,将原本深奥的理论一语道破。
比如《中国从哪里来?》这篇。不仅概括了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格局的影响,“碰出一个大中国”这样简短有力的总结,更是深刻解读了青藏高原隆升所造成的“链式影响”。
高原“抽风机”、“超级水塔”等形象概括,也直抵科学核心,让大道理不再难懂。
更重要的是,书中文字背后传递的东西,让人回味无穷:
写九寨沟,仿佛在展示这里“一切磨难皆是修炼,一切毁灭皆是创造”的人生智慧;
写四姑娘山,“元素如果独立出来,并不特别出众,但是当它们相互交融、共生共存时,奇迹便会出现”……
美国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曾说:“科学并不是无情地探讨客观信息,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人类活动,天才的科学家更像艺术家……”
无论是科学,还是科普,都需要像艺术家一样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请注意文中很多智慧的融合的表达,似一簇簇耀眼的花火,将随时映入你的眼帘。
能想象出为了这些花火,主创们曾经历了多少次“脑震荡”,内心寻过多少千山万水。
相得益彰的图文,知识变得有趣。让人领略到中国各地不止是美,而且美的有内涵、有温度,轻松愉悦中被“洗脑”、“净心”。
很细腻很大胆的气度
封面浮雕起鼓工艺,根据海拔同比例制作了凸凹手感,让中国全境3D升级。
高山、丘陵、沙漠、盆地、平原,还有如动脉、静脉般的河流凸凹起伏、清晰可辨。
在方寸封面上,便可触摸中国地理的“肌理”。
“裸脊锁线”的方式,实现了厚超3公分图书页面的平整打开。跨页图片轻松度无死角打开,一览无余。
双手得以解放,也再不用面对,厚书被翻脱页的心碎与气恼了。
全书有大量对开页整版图,让人大饱眼福。并且采用了一些拉页式的设计,来展现一些长图,更让人直呼过瘾。
还开创性的超常规拉页设计,其中以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土林摄影作品为最。长达1.8米!!!八折页!!!是的,它很可能比你的个儿还“高”。
如果这些作品都被限制在一个正常图书的正常版面上,确实会让人觉得对不起它们。极致展现一些超全景的景象,该书“突破与创新”的匠心,可见一斑。
书籍设计与装帧的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图书精神内涵的表达。
这些都做到极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道完美大餐。
慢以致远,慢就是快
3年,研读专业文献千余篇,遍访各地专家,耗费个小时绘制53幅专业地图,并且联系多位摄影师,精选出张中国风光照,不断推翻自己,追求极致呈现。
为了一本书,是否值得?
现今社会,许多人做事的心态都很急躁,总是希望一杆子打下去,立即打下红彤彤的枣来。
为了成功挖空心思抄小路、钻空子;为了快钱粗制滥造、无下限、毁三观。
号称“10秒炮制一篇爆文月入3万”的互联网创作“培训”,也一度成为业内的谈资。
这样的背景下,阅读,有时是危险的事。因为世上的烂文,坏书实在不少。
浪费金钱是小,浪费金钱其次,最大的恶,在于降低智力,误导你做出坏决策。读这样的书,甚至会让你欲罢不能,像“奶头乐效应”一样,将一个人困死。越来越笨,越来越无生存能力。
正如《士兵突击》中的一句台词“光荣在于艰巨,伟大在于漫长。”
深耕内容创作,纵然一时沉寂,只要持之以恒,终能打造“金字招牌”,为人们的精神世界点亮一盏灯。
曹雪芹花十年写《红楼梦》,司马迁写《史记》耗时14年。
大浪淘沙,时间磨砺精品。这些耐心织就的经典,终将历经岁月,仍然不失光芒。
这时,慢以致远,慢就是快。
所以,《这里是中国》看似矛盾之处,其实对立统一。它让我们看到创作者大胆创想又细致求证的态度,既严肃又活泼的风格,是张弛有度的一种境界。突破自我、不断创新,又实事求是,认真执着。审慎突破,弥足珍贵。
夜以继日地探索,日以继夜地创作,他们不仅将对中国的认知传递给更多的人群,也传递了探索的力量。
好的地理科普作品,能激起大众对中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激发人们的自豪感。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思索为当下和未来负责。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难得的事。
很高兴看到《这里是中国》。它担得起“国民地理书”所应有的分量。
相信这本书,每一页都会让人内心波涛汹涌。
同时这本书,也会让更多人重新认识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了解什么是中国,也知道中国未来,与自己有关。
你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你在这里,这里就是中国。
如书中最后所写的那样,“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人创造了中国”,是中国人定义了中国之美。
希望这本书,在炎炎夏日充实你的灵*,安抚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