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浅谈唐朝城市商品经济发展下的茶文化
TUhjnbcbe - 2023/3/7 18:50:00

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之地,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得茶而解之。”换句话说早在几千年前的神农氏就发现了茶,还认为其是一种解*的药物。

自古便有“茶好客自来”、“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在特殊时候为了不失礼茶还能替代酒水用来招待客人。如今,亲朋好友聚会上,主人都会为其备上茶水,这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习俗。

事实上,如此备受推崇的茶文化在唐朝以前的是零散、不成体系的,且多在南方等地流传,当然也没有现在受欢迎,直到盛唐时期到来,茶文化才真正发展起来,史称“茶兴盛于唐”。

那么,为何唐朝茶的地位如此高呢?是因为繁荣的经济吗?

一、繁荣的经济,一切的开始

没错,经济繁荣是茶文化发展的基础。自唐朝建立以来,改变了前朝混乱局面,上位的皇帝出台了一系列的利民*策,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开始恢复繁荣起来。

随后出现了繁荣一时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有杜甫的诗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个时候百姓们不缺吃穿,基础的物资追求已经达到了,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充实,而恰巧茶在这个时间出现了。

1、哪都能去的商人

长安如今名为西安,其属于北方,而南方的茶在北方的长安出现,究其原因与唐朝的商人有关,也离不开当时的交通环境。

要知道古代的交通没有现在的发达,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家乡,如果想要买到各地的商品只能依靠商人,茶商便在其中。

唐朝的陆路运输四通八达,以都城长安为中心,可向东可到山东半岛,西直通西域诸国,向南到广州桂林等地,北可直达东北地区。此外水路运输也十分的便捷,例如有着贯穿南北的大运河等,这为商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去往各地的条件。

有句老话说的好“想要富先修路”,唐朝的统治者为了加快恢复国内的经济,自唐太宗上位后就很重视道路的保护和修缮,尤其是对驿站的管理。

《唐六典》中写道当时唐朝的驿站:“天下共设驿所,其中,水驿所,陆驿所,水陆相间驿86所”。

这样便利的交通意味着中原各地交流也方便了许多,这时候不少的商人为了赚钱去各地开拓商道,由此南北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茶商为了拓宽销售渠道也将南方的特产——茶带到了长安、洛阳等地。

2、唐朝最佳带货人:皇帝

要知道一件商品的推广离不开带货人的影响,在古代封建制度下,皇帝的影响力是直接站在了顶峰,而唐朝的皇帝大多数都对茶喜爱不已。

《神农食经》有记载:“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此统治者制定了茶*、茶制和贡茶制度,大量推行饮茶文化。

“唐明皇与梅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吾矣’”这是《梅妃传》中记载唐玄宗与妃子斗茶的故事,另外嗜茶的他还鼓励百姓多种植茶树,可见其对茶的喜爱。

这个时候,一个影响了茶道的人物出现了,这个爱茶之人写下了一本流传千古的《茶经》,为茶文化的推广加了一把火,他就是被后人称为茶圣的陆羽。

另外,刘贞亮也认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并写入了他的《饮茶十德》。

其实这就是所谓“上行下效”,当茶水备受唐朝皇帝的好评时,自然这茶就在文人、士人之间、百姓之间的盛行起来,同时也拉动了茶农、茶商、茶楼等与茶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

直到安史之乱以后,统治者为了减少朝廷的负担,才决定对茶征税,到了公元年,朝廷每年茶税收入约四十万贯,税率高达10%,,类比现在的烟草税率也才6%。之后,茶税慢慢的反哺经济并一举成为了唐朝经济的支柱和国库的主要收入来源。

其实,这些皇帝除了喜欢茶和其功效外,最初目的是为了安抚民心,为百姓寻找一种新的精神寄托,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从而更好的维持自己的统治。后来茶税的暴利让统治者的对茶的喜欢变质,更多的是割舍不下这份利益。

3、禁酒不禁茶

事实上,从贞观到开元年间这一百多年,唐朝经济高度发展并不是没有问题,只是在盛世下无论是统治者也好,还是普通民众也好都看不到罢了。

一场安史之乱彻底引爆了这些问题,其中一个便是人口暴增,这期间唐朝的总人口暴增了万余户,但这个时期的朝廷负担不了这些百姓,就连平叛前线战乱的*费、粮食都成问题。

再加上古代的粮食耕种十分的困难,谷种也没有现代的品质好,收成结果几乎全看老天爷的心情,这也造成了粮食不够的窘境。

人口的变化让喜欢饮酒的人愈来愈多,而古代酿酒的原料恰巧又是粮食,这让原本就不够的粮食愈发的相形见绌。

既然不能开源,只好选择节流了。于是在公元前年,唐肃宗发布了“禁酒令”,后来又恢复了酒税,还控制了酿酒的人数,这也让酒的价格居高不下。

至此“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也正是这个*策让茶一时替代了酒,更加兴盛。

二、文化交流,互相成就

1、“茶”与“禅”的纠葛

“茶因禅兴”,唐朝茶文化的兴盛离不开禅宗的影响,而这禅宗指的便是唐代时期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而形成的本土佛教,其主张佛在内心,提倡静心、自悟,所以要“坐禅”。

这个时候解渴解饿的茶水,非常方便他们悟道,于是常常将“茶”与“禅”联系在一起,也衍生出“茶禅一味”的说法。

《四库全书》中的《封氏闻见录》曾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可见茶在佛教中非常受欢迎,也成为了他们的日常消耗品。

如果是其他朝代僧侣爱茶可能没什么影响,唐朝却不一样,只因唐朝的建立离不开唐密的影响,这也导致了上到皇亲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十分的推崇他们。

举个例子来说,前文提到茶圣陆羽幼年便在寺庙长大,深受佛教“禅意和茶意”的影响,这样的经历让他对茶喜爱不已,促使他写出了一本关于茶的巨作。

更何况唐朝的僧侣众多不仅是茶叶消耗大户,还是种植茶树的好手,谁又能保证茶文化的兴盛没有他们的手笔。

话又说回来,大量的僧侣饮茶和推广直接带动了上层、下层阶级信徒一起饮茶,也拉动了茶的销量。这也让茶农、茶商等看到了茶的前景,不仅增加了茶树的种植面积,南方茶商还带着大量商品来到了北方长安等地销售。

2、万国来朝,以茶赠客

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中国朝代中最鼎盛、最璀璨的时期,也是各国交流最频繁的时期,有诗证“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那时的唐朝疆域广阔,据《旧唐书·地理志序》记载,唐境“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为了更好的维护统治,贞观年间,唐太宗让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史书记载:“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由此也开启了西藏的饮茶之风,更有传说西藏地区的酥油茶便出自文成公主之手。

随着这件事情的越传越广,茶的地位随之上升,其渐渐的成为了结婚聘礼的一种重要资源,也成为了一种名叫“下茶礼”习俗。

在加上当时唐朝对外交流,唐皇宴请诸位使节,以茶代酒用的便是贡茶,无论是诸国使节还是外国友人,朝廷赠送的特产都有茶叶。

许多国家饮茶文化也均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统治者通过茶文化的交流拉近了各国之间的关系。以至于后来的丝绸之路上,茶叶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商品,备受各国推崇。

三、总结

首先,唐朝茶文化的兴盛离不开自身商品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统治者的推动,无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新的事物来促进激化也好,还是统治者爱好,考量也罢,茶文化的出现正应了那句“天时地利人和,恰如其分”

其次,唐朝凭佛立国让佛教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国家的一些发展,特别是“茶”与“禅”的高度适配让佛教中人愈发的喜爱饮茶,从而在信徒中推广开来。

最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影响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便利的交通更为中原各地、国内国外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同时茶商也可凭此将茶推广到更加辽阔的地方。

于此同时在经济繁荣的盛世之下,唐朝的环境也更加的开放且具有包容性,这也让茶文化快速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唐朝茶文化》

《小议唐代茶文化的进展》

《浅析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

《唐代茶叶经济发展探究》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唐朝城市商品经济发展下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