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华文明的主干,在黄河中国国家地理
TUhjnbcbe - 2023/2/2 20:04:00

一条细流

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出发

开始了她漫长的旅程

(请横屏观看以下图片)

青海果洛州巴颜喀拉山

她途经川、青、甘三省交界地带

在广袤的草原上

蜿蜒流转

四川阿坝州若尔盖

她冲过此行的第一个大峡谷

龙羊峡

进入绵长的峡谷区

青海共和县龙羊峡

当她遇见大城市时

已经存蓄了丰富的水量

成长为宽阔的大河

巨流滚滚,深沉而有力

甘肃兰州

随后,似是感觉到北方干旱少雨

生命急需水源

她赫然北上

劈开沙漠

呈“几”字形绕经*土地区

滋润了广阔的田地

宁夏平原

她继续行进

从晋陕大峡谷奔涌而出

冲积出的平原

是华夏文明生息之地

河南郑州炎*塑像与*河滩涂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河南特辑

最终,她注入渤海

临走前

河水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造陆

形成的三角洲

是她给陆地留下的最后一份馈赠

山东东营出海口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她从青藏高原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身后留下了一个泱泱大国

——她是*河

中国人的“母亲河”

*河流域与地形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河之畔文明摇篮

*河及其支流沿岸

犹如母亲的臂弯

孕育了多元、璀璨的文明

水草丰美的游牧世界

*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夷平面

地势平坦开阔

沼泽和水泊镶嵌其中

为草甸生长提供养分

为河流发育注入水源

也养育了成群的牛羊

青海泽库泽曲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其中青、川、甘交界地带

河曲成群出现,环环相连

青海泽库泽曲弯弯曲曲的河道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这些河流原本是直的

遇到障碍物后发生偏转

在河道的凸岸堆积起泥沙

在凹岸则造成侵蚀

最终形成曲流

河曲形成原理示意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绘图/项乐

《新唐书·吐蕃传》有言

“九曲者,水甘草良,宜于畜牧,近与唐接”

*河上游

历来是高原游牧民族的理想驻地

四川若尔盖县

*河九曲第一弯南端

是安多藏族游牧文化的中心

许多游牧民族生活在*河上游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蒙古先民自11世纪徙牧而来

与当地藏族同饮*河水

两大游牧文化在此交汇、碰撞

形成独特的河曲游牧文明

农耕文明发祥地

当*河遇上*土

华夏先民的“舞台”就搭建好了

*土是“大风刮来的”

西风带将中亚地区风化的颗粒物

输送至今天*河流域中游地段

风力减弱

又遇到秦岭、吕梁山、太行山等山脉的阻挡

开始降尘

积聚成今天的*土地区*

(*这是目前广为接受的*土区形成理论“新风成说”)

西风搬运*土过程示意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土颗粒很小,结构疏松

原始人类仅靠木质、骨质、石质工具

就能轻松地耕种*土

再加上不易垮塌

能为人类提供穴居住所

*土高原遍布窑洞

*土层足够厚实

堆积厚度多为80-米

最大厚度超过米

而且季风至今仍在搬运和堆积*土

使得*土肥力持续

足以满足世代耕作的需求

开垦为田地的*土充满了生命力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随着现代*河水系的形成

*土高原的泥沙

被*河及其支流挟带到各地

冲积成广袤肥沃的

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汾河平原

山西汾河平原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这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因此史前文明星罗棋布

中华文明的主干

也深深地扎在了*土中、*河畔

*河流域史前文明遗址分布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像是约年前的

庙底沟文化

庙底沟彩陶盆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约-年前的

陶寺文化

陶寺玉琮,套在圭尺上可作天文测量之用

也许是“中”字的起源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年前的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管流陶爵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其中,*河中下游

八方辐辏的“中原”地带

包括今天的陕西东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

干旱、洪涝等灾害程度相对较轻

又是物流和信息网络的中心

方便广泛吸收各地文化的成败经验

产生更为成熟的*治系统

以致后来居上

中国史前文化形势示意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地图资料提供:赵辉

中国的史前文明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

出现以中原为核心的趋势

*河支流:华夏的摇篮

*河中下游的伊洛河畔

支流繁多、温暖湿润

形成了中国史上第一个王权广域国家

二里头

控制范围突破地理单元的限制

达到整个*河中游和淮河上游地区

并对更大范围产生文化辐射

昭示着中国大地

从满天星斗似的部落、邦国时代

进入到了月明星疏的王国时代

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

此后龙的形象从多元变为趋同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周公来到伊洛之交

将国都选址于此

又将*河畔的嵩山

确立为观天测地的中心

*治与文化上

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正统

后世历经多次人口大迁徙

将中原的基因带到全国各地

河南洛阳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河南特辑

周秦汉唐四大王朝

相继在伊洛、渭水旁建都

或开创、或改革、或完善

一系列关键制度、章典

宗法、文字、*制、货币、科举

在此发展成熟

构成了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

文化基因

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图为“*帝拜祖大典”摄影/刘栓阳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渭河流域

东出函谷关与中原相连

北上可通漠北

南下沟通长江支流、嘉陵江上游

向西可达甘肃、宁夏、青海

可谓地扼东西,兼跨南北

自古以来作为交通要道

奔放多姿的西域文化

在此遇见博大深厚的中华传统

彼此融合、吸收

使得汉唐盛世的国都长安

愈发熠熠生辉

陕西西安

宋代汴河水运空前发达

大运河的关键节点:开封

沟通中国南北

孕育出当时举世无双的商业都会

成就了“富丽天下无”的汴京

以及鼎盛繁华的市井生活

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

秦汉以降一千多年的历史中

中华文明的重心一直在*河流域

所以我们爱戴地将*河称为

“母亲河”

*河水患多难兴邦

伟大文明的发展

无不历经磨难

*河虽是“母亲河”

却素有“百害”的说法

考验着世世代代

生活在*河畔的苍生百姓

决溢改道

上游温婉的母亲河

下游变得脾气暴躁

壶口瀑布展现了*河狂暴的一面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自公元前年开始

*河严重的决溢达多次

其中发生了26次较大的改道

7次大规模改道

——每一次*河决溢改道

都有无数人丧失家园、颠沛流离

造成严重的饥荒、经济破坏:

“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汉书》)

*河历史灾害示意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5期

由于*河泥沙量大

导致河底淤积泥沙

河床堆高

形成地上悬河

当汛期或洪水来临

就容易发生决溢改道

*河畔的启封故城(春秋时期的开封)

就是被河水与泥沙

无情地吞没

开封地上悬河示意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5期

河南长垣境内的*河

仅年就有决口40处之多

该段*河滩地广、河面宽、河床浅

泥沙淤积严重

河势变化频繁

主流摇摆不定

正是*河水患的典型写照

长垣*河决溢历史照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5期

不过别看*河历史上水患汹涌

下游水量其实很不稳定

季节性断流

由于旱、汛期不均

夏秋汛期有大量*河水

“白白”流入渤海

旱季则降雨大减、水量下降

再加上*河的“产水区”主要在上游

从兰州往下,多是“用水区”

历经层层汲取

*河来到河南、山东时

已经显得“干瘪”

河南花园口段的*河旱时水量紧缺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从年开始

随着沿岸用水量大增

*河有超过20年出现河干断流

90年代*河下游水量

不足五、六十年代的五分之二

山东东营入海口*河湿地

断流除了会阻碍沿岸生活、生产

还曾令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

山东东营入海处的河口地区首当其冲

造成湿地衰退

植被、栖息禽鸟减少

水土流失

*河中段流经的*土高原

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在雨水和河水的冲刷作用下

大量泥沙被*河带走

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两千年来的耕作与放牧

加剧了这一现象

*土地区土壤侵蚀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河沿岸的水土流失

除了造成河水泥沙量增加

加剧下游的决口泛滥之外

*土地区本身的可耕作地亦会减少

土地变得贫瘠、干旱

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令*土高坡沟壑纵横

*河自此泥沙量大增

摄影/许兆超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不过纵使*河灾害频频

*河的子民也从未离弃

他们选择与水患搏斗

治理大河锤炼文明

从古至今

中国人一直在通过工程建设

让*河更温顺

令沿岸更宜居

*河大坝

历史上面对*河水患

上古就有共工、大禹的治水传说

之后直到明清

皆在不断修筑河堤、疏导河道

无奈*河问题复杂,牵涉甚广

以往的工程

往往只暂时缓解局部灾情

甚至有可能造成其他问题*

直到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

才整体减轻了*河下游的灾害

(*六十年代建成的三门峡大坝曾造成渭河倒灌)

小浪底水利枢纽泄洪

图自《*河中华文明的根与*》

有三门峡大坝的经验在前

通过调动

三门峡、万家寨、青铜峡、刘家峡、龙羊峡的水坝

同一季节往小浪底排水

利用人造洪峰

将沉积的淤沙冲出

飞快的水流犹如砂纸打磨河床

使得地上悬河不再抬升

并且合理调控旱、汛期水量

下游的决堤泛滥与断流

已鲜少发生

小浪底壮观的“飞瀑”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中上游一系列水库

对*河进行梯级开发

静水沉淀的作用

令河水变得温顺、澄澈

实现上游发电,下游减淤

人为地分配水沙资源

*河干流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绿化固土

古人很早就提出“治水先治沙”

*河决堤泛滥与泥沙量息息相关

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

通过把1米多长的稻草

拦腰折起埋在沙里

让其两端露出几十厘米

这样的方格连续地铺设在沙漠中

不仅阻止了流沙

沙漠上还开始结皮、长出植物

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治沙

摄影/吕建荣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在*土高原种草植树

形成塬、墚、峁上的防护林

并限制脆弱区域的放牧与耕作

令*土“变绿了”

*河林草覆盖率前后对比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耕作方式上

*土高坡的旱作梯田系统

既是农田

又是高效的水土保持工程

在寻常的降水量下

可以对水土流失近乎%拦截

甘肃庄浪梯田摄影/杜雨林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一系列的工程

成功使*河泥沙量连年下降

*河输沙量变化比较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河下游

愈发清澈、平静

河南孟津铁谢古渡摄影/高均海

图自《*河中华文明的根与*》

引*灌溉

“*河百害”的下半句是

“唯富一套”

由于河套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

唯有引河灌溉才能发展农业

从战国到秦、汉、唐

皆有大规模移民

至此兴修水利、屯垦戍边

造就了遍地*金的“塞外江南”

迄今宁夏青铜峡

仍在利用汉唐时的水渠

灌溉银川平原

引*灌溉的河套灌区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位于内蒙古的三盛公引水渠

是现代引水灌溉工程的典范

其枢纽位于河套的*河干流上

引水量巨大

灌溉面积达万亩

还能兼顾防洪、发电、工业供水

在沙漠的虎视眈眈下

创造了大片绿洲

三盛公水利枢纽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然而

受水库、水坝影响

*河水面蒸发量增加

绿化增多

植物根系和树叶的蒸腾作用

也在减少地下径流

再加上人口、农业增长

灌溉用水增多

导致下游水量和泥沙量大减

令山东段的*河水量吃紧

东营入海口处的三角洲

陆地面积不再增长

甚至可能在海洋侵蚀下后退

是治理*河所衍生的新问题

东营入海口水量大减,已不适合航行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

.

.

治理*河

难题层出不穷

缓解了一种灾害

又衍生新的问题

但也正是与*河相处

奠定了华夏的根与*

直到今天

我们面对*河

仍在不断地前进、发展

中华文明的主干

生息在*河之畔

如河水一样

涛声滚滚,源远流长

*河如丝天际来摄影/郭萍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0期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河南特辑、

年第10期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END-

以上未注明图片出处来自视觉中国

编辑/苍狗

话题

你对哪里的*河印象最深刻?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文明的主干,在黄河中国国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