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想法在我脑海里很久了,就是我看各大平台的风水教学都是直接讲风水的概念、理论、范畴、结构、脉络、流派等等。对此我觉得有必要写一期关于罗经使用以及实践系列的文章出来,方便大家对风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后期的深入。这里没有任何评击的意思,只是纯粹想填补这块空白,能让大家真正有所领悟,有所提高,这也是我一直撰写文章的初衷和价值所在。
罗经的起源和前世今生
罗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罗盘,在古代被视为“包罗万象,经天纬地”的神器,至于罗盘的起源我相信大家都了解,相传四千年前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使法术招来迷雾,使黄帝困于迷雾之中迷失方向,所幸玄女相助,授于黄帝指南针法,这才破了蚩尤之术转危为安。又传闻是三千年前周成王时,南方的越裳氏去朝见周成王,周天子送他们指南车作为辨别方向的工具,这些传说过于久远,所以也无法判断真假。
指南针与罗盘的工作原理都是利用地球的磁性,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磁场,这是古人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也是历史文献中记载发现电磁现象最早的国家之一。东汉《吕氏春秋精通篇》其中注释到:“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像《三国志吴书》《论衡乱龙篇》都有介绍到,出于对文章的精简就不一一写出来了,大家有空余时间可以去读一读。
图片:地质博物馆
司南的出现以及应用
随着古人对磁性的了解和利用,大约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最早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对司南记载,如《鬼谷子谋篇》,郑人远处采玉,以防迷失方向,便带司南。由此可知在这个时候司南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唯一可惜的就是战国时期的司南没有失物流传下来,目前的根据东汉王充其著作所复原出来的。
目前所能查到的资料显示,司南的图在教科书里面出现过,是由一个用磁石做成的勺和拭组成,勺像汤匙,底部成圆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以在平滑的盘上自由旋转,当勺静止时,就会指向南方。盘的周围刻有天干、地支、八卦,以及思维乾、坤、巽、艮,这相当于后世罗盘的天池!
雏形出现,汉代六壬式盘
为什么说,六壬盘属于雏形呢?因为在汉朝六壬术很盛行,这是源于阴阳五行说的一种占卜术。何为六壬呢?五行中以水为首,天干中,壬癸为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舍阴取阳故取名为壬。在六十甲子中,壬有六个,即为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所以叫六壬。
六壬盘的构造为天中做斗杓,指天罡,次作十二时辰,中列二十八星宿。地:列十二时辰、八干、五行等等,六壬盘由上下两层同轴叠成,上为天盘,下为地盘。地盘周围有三层篆文,内层为八干(壬癸甲乙丙丁庚辛),思维(天地人gui),中层为十二地支,外层外二十八星宿,这两个方面大家应该都清楚就不写出来了,使用时转动天盘与地盘对位的干支时辰来判断吉凶!
出土汝阴侯墓:阜阳博物馆
创制与改进,杨筠松与赖布衣
前段介绍了六壬的盘构造,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风水宗师,杨筠松又称杨救贫。杨公生平以及成就,爱好风水的朋友都知道,除了杨公尊袭汉晋以来的阴阳五行学说,还有在结合自身的实践开创了风水中的形势派之外,对罗盘的改进也居功至伟,相传罗盘上的二十四山就是杨公所创,因为之前并没有完整的二十四山,只有八卦盘和十二地支。杨公将其重新安排,把八卦、天干、地支、分配在平面上,这是属于一个划时代的创造。
其次杨公在实践中发现,阴阳五行普遍来自四面八方,按照八卦和五行来定于实际情况不符,用于阴阳龙来格龙过于粗糙,所以便改十二地支配上天干,用纳音五行来表达龙的五行属性,这就是现如今我们看到的七十二龙盘!还有罗盘上的缝针,即天盘也是杨公所创,考虑到文章的精简性,大家可以去查阅资料。
到了宋代就有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风水大师赖布衣了,原名赖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杨公和赖布衣的生平和成就我就不介绍了,实属两位泰斗,我辈楷模。
赖布衣在罗经上引进二十八宿天星五行,增设了人盘专用于消砂出煞,而且人盘的二十四山比地盘的二十四山逆时针旋转了7.5度。所以人盘就叫赖盘,至此罗经有了正针、中针、缝针、三针,体制完备了起来。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下期将会写罗经的基本构造,已经常见的三合盘、三元盘、综合盘,也有必要讲解一下五行,八卦、六十四卦等等,这样方便于大家学习我拟定第三期的风水基本知识地理五诀。如有不同的见解,欢迎指正!
作者:通久,本文首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