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地理总志大一统王朝的地理专书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5/7/15 10:21:00
                            

原创波卓中华书局来自专辑大促值得买的中华镇宅好书

古人认为大地上的山川沟渠,各有条理,所以称“地理”。我国古代有编写地志的传统,最早有《禹贡》《山海经》,汉晋时期出现了《畿服志》等专书。《汉书》以下的正史多设《地理志》这样的专门章节。

从隋朝开始,地方政府上报风俗物产地图成为定例,到了唐代,撰修地理总志形成制度,一方面是为皇帝治理国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是彰显大一统的政治特色。

《括地志》是唐代第一部地理总志。唐初取得全国统一后,由朝廷组织人力在全国进行经济人口普查,编制了《贞观十三年大簿》。以此为基础,唐太宗四子魏王李泰组织团队,遍查内府图经典籍,同时派遣使者分道诸州,查阅地方图经志书,花费五年时间撰成《括地志》卷,全面记录了唐全盛时期的疆域范围、行政区划、政区沿革、山岳形胜、风俗物产、古迹、人物等,为后来的地理总志类图书奠定了基础。

可惜《括地志》在南宋时亡佚了,幸亏唐宋人经常引用此书解释古地名,今人得以从其他书的引文中辑出一些遗文,编成了《括地志辑校》。

《括地志辑校》

[唐]李泰撰,贺次君辑校

年2月出版

现存最早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是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的《元和郡县图志》,由当时的宰相李吉甫主持编纂,反映唐代中后期的情况。它的特点是图志合一,以唐代的十道四十七镇为基础,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载府州县的情况。但图在北宋时已经亡佚,故又称《元和郡县志》。

《元和郡县图志》全书四十卷,篇幅比《括地志》小很多,但更利于流传,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都有简要叙述,对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元明清各代一统志都有很大影响,被盛赞为开我国地理总志之先河。

《元和郡县图志》(全二册)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年6月出版

《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宋太宗时期,记述宋初的全国政区建置。“太平”指太宗年号太平兴国(—),“寰宇”则是天下、国家全境的意思,记述的范围除了十三道,还包括实际控制权在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以及“四夷”各国。

《太平寰宇记》(全九册)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

年11月出版

这部总志是乐史修撰成书后进呈皇帝的。之所以个人能写成,是因为《元和郡县志》已经有很好的框架,山川地貌、唐以前的政区沿革、遗迹等大多可以直接参考,在此基础上增补其他书和当朝的新资料。《太平寰宇记》在体例上沿袭唐代总志,又有所创新,增加风俗、姓氏、人物等门,以人文结合地理,为后世的方志所仿效。

《元丰九域志》是神宗时期的官修地理总志。“元丰”是神宗年号(—);“九域”即“九州”,指代全国。这部书反映北宋中期的地理情况和行政区划,比《太平寰宇记》文省事增。

《元丰九域志》(全二册)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

1年12月出版

与“寰宇”“九域”相比,到了南宋,江山只剩半壁,也就没有新的官修总志。但这一时期出现了两部私撰地理总志,记述范围只有南宋的统治区域,不包括中原和北方地区,体例上也与前几部总志有别,“名为地记,实则类书”,算是一个变奏。

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略于沿革而详于人文内容,尤其注重收录人物、碑记、诗文资料,还列出各州府所在地的各种称谓,以便赋诗作文时引用。此书在体裁上的调整,比如细分景物、古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骈文)等门,对后来元明清三代总志的修撰有很大影响。

《舆地纪胜》(全八册)(精)

[宋]王象之撰

年10月影印出版

后来祝穆、祝洙父子模仿《舆地纪胜》的体例作《方舆胜览》,更是处处体现出多诗文记序及骈文用语的特点。

《方舆胜览》(全三册)

[宋]祝穆撰,[宋]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

年6月出版

元明清重新实现大一统,统治版图也达到了历代之盛。元代广泛搜集地方图志,编修《大一统志》,展示王朝“疆理无外之大”,明清两代沿袭此例。同时各级行政区划纂修地方志也成为定制,一省之志称通志或总志,其下有府、州、县三级志。明清的一统志就是在汇集各级方志的基础上编修的。这类总志的特点是卷帙庞大、多朝增修。元代一统志原书卷,今仅存残本数十卷。明清各有三部一统志,最后一部《嘉庆重修一统志》是集大成之作。

清代三大奇书之一的《读史方舆纪要》与前代的官修地理总志和南宋私修总志的体例都不同,独具一格,被誉为千古绝作。作者顾祖禹是明末清初人,有感于亡国之痛而著此书。他认为明朝亡国的关键在于对边防形势了解不足,防御不当,因而特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理总志大一统王朝的地理专书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