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今日见清秋
——《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序
李明泉
“巴山今日见清秋,河汉无声天际流。我亦乘槎问牛斗,此心刳尽一虚舟。”借用宋代四川双流人郭印《秋日即事》一诗,表达我对刘婧、周毅合著的《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一书出版的欣喜与祝贺之情。
早在年1月,我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发表《开掘与超越——论大巴山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一文中指出:“‘大巴山文学’是一个不周密概念。巴山渠水这块方圆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满神秘而多变、蛮荒而富饶、愚昧而现代的矛盾综合现象。巴山之雄浑苍莽、渠水之清丽柔美构成了大巴山文学根植于这块土壤的特定美学风格:粗犷与秀丽浑成,剽勇与清纯合一,深沉与华彩齐飞。正是由于这众多矛盾因素的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发展,才促使大巴山文学不仅仅是在地域文化特征上显示岀有别于秦岭文化、平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的乡土个性,而且在审美趋向上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开掘出极富巴山特色的美学矿藏,独步文坛。”
我认为,一个文学流派或一个作家群或一个地域文学现象的岀现与确立,总是在某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汇集着一批与历史与现实纵横相比能呈现出自己特色的作家作品,并在这一垒积的过程中逐渐地为整个文坛乃至整个社会所认可,而并非仅仅亮岀一面旗帜、发表一通宣言、推岀一位作家就能征服并取信于文坛和读者的。“大巴山文学”作为与新时代同步生长的一种独特文学现象,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这块土地上曾诞生过以《万水千山》卓著于世的话剧作家陈其通;横槊赋诗、在战火中歌唱的将军诗人张爱萍、魏传统、叶知秋;以民族地域歌喉响亮于文坛的诗人梁上泉、陈官煊等。他们的剧作、诗作当时在全国也是秀枝独放,引人注目,但没有也不可能形成一个地域文学景观。只有经过了血与火、花与泪、刀与剑的洗礼,历史进入新时代,城乡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巨变,且改革招生制度,吸收莘莘学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文化大环境之后,人们的注意力才有可能转向文学艺术创作,用笔去抒写刚刚经历过的艰难岁月,大巴山文学也才有可能如春笋抽枝,如春蕊吐芳,悄然而倔强地挺拔。
正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文学积累积淀中,“大巴山文学”日趋定型,显示出独具文学地理禀赋的地域文学流派,涌现出杨牧、李新、李祖星、洋滔、宋小武、汪隆重、李贵、王敦贤、杨贵云、杨翰瑞、田雁宁、谭力、张建华、杜泽九、邓文国、邹亮、杨君伟、黄启国、邹瑾、罗勇、罗伟章、贺享雍、卢一萍、凸凹、陈亚平、向以鲜、张中信、龙克、庞清明、刘甚甫、曾蒙、周李立、何东晓、黄定中、阳云、曹琨、王林先、赵伟、赵剑锋、李国仁、杨通、张万林、王志国、陈礼贤、周书浩等作家。张中信是其中执着耕耘大巴山这块历史文化土壤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系四川通江县人,至今已出版《风流板板桥》《匪妻》《失语的村庄》《哦,野茶灞那些事儿》《红尘书》《成都书》等著作二十余部,在国内各类报刊发表作品逾三百万字。《神韵巴中》《野茶灞时光》《成都书》《通江书》荣获四川散文奖、四川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和“大巴山文艺推优工程”优秀作品奖。他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新诗、旧体诗和散文诗等多种文学体裁。近二十年来,海梦、梦痕、意西泽仁、王应槐、书同、周毅、刘婧、上官燕、陈礼贤、朱先树、杨通、张万林、黎政明、康良琼等作家批评家均为其作品写作过相关评论,如《多情重义真诗人——张中信散文诗集〈失语的村庄〉序》《内心的坡度——读张中信散文诗集〈失语的村庄〉》《张中信:乡土的守望与突围》《触痛灵魂的精神原乡——张中信诗小说诗散文创作谈》《泥土的姿势:一个人的执着与坚守——青年诗人作家张中信创作评述》等,在国内文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用文学地理学研究和批评方法来探讨张中信,大大拓展了研究视野。该书认为,文学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