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下午,“锦城西韵·青羊文艺讲堂”第42期——刘婧、周毅《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新书分享会在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举行。
由刘婧、周毅撰写的《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旨在以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新兴视角和路径,来研究作家张中信作品中的大巴山写作,探究相关地理景观及人文环境的地理信息和品质,也对地理思维观念与地域书写的关系进行了自审和思考。
此次分享会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青羊区文联指导,由青羊区文化馆、青羊区作家协会、成都市微型小说学会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原四川省水电集团董事长、中国作协会员张忠孝,原成都文联党组书记、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杨吉成,成都市青羊区文联主席夏红艳,四川省散文家联谊会会长张人士,四川省作家协会创研室副主任黎正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曹峻冰,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李治平,《青年作家》杂志社副主编卢一萍,作家李永康、张中信、曾颖、杜均、王砅、刘丽等50余人参加了此次分享会。
四川大学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周毅
该论著作者之一、四川大学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周毅指出,张中信在第三代“大巴山作家群”中的位置和意义逐渐明晰,其作品在“大巴山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贡献了典型的“文学地理书写”范式,无疑为当下和今后的大巴山文学乃至地域文学的整体流变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范本。往后,包括大巴山文学在内的当代中国地域文学,势必将释放文学新效能,为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添砖加瓦。
四川大学文学硕士、成都市青羊区作家协会理事刘婧
四川大学文学硕士、成都市青羊区作家协会理事、也是该书作者之一的刘婧呼应周毅关于写作的讲话,表示“全球化为人类带来便利和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文明面临一元化的危机。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强调川籍作家‘文学地理书写’的独特意义,事实上亦是拒斥文学的同质化、空心化、泛滥化的应有之义”。
原成都文联党组书记、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杨吉成
杨吉成说,今天我们分享的是“大巴山文学”,但真正的文学都是相通的,大巴山才子张中信的文字充溢活力,他的作品一直在做“守住村庄,守住家园,守住文脉”的努力,也帮我们守住自己的魂,而批评家们由衷的赞美与批评极好地促进了良性的文学生态。
成都市微型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温江区作协主席李永康
李永康认为:“这部研究专著视野开阔,把张中信纳入大巴山作家群像之一来考察,发现他对大巴山书写的独具一格和不可替代性,非常难能可贵,而这也是张中信书写的存在价值”。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曹峻冰
曹峻冰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丹纳的“种族、时代、环境”说,对文学地理学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认为其与张中信先生作品的语境问题考察有关。曹峻冰指出,张中信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