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7日,中央深改委通过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疫情期间,学生居家隔离、线上学习,向阳桥中学将疫情看做教材,将学校看做教学设计者,学生是参与者,结合“真、善、美”的核心价值追求进行劳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最终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劳动创新,培养了“知行一体,莘莘向阳”的新时代少年。
01主题班会,意识先行
为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向阳桥中学校内的宣传栏、标语、文化墙等都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隐形的影响,学生值周、大小社会实践、大扫除等形式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途径。向阳桥中学在疫情期间进行“劳动创造价值”线上班会课。班会的选题和活动都是贴近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方法,使学生懂得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发展,更没有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在意识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导向指引。
02常规劳动,和谐亲子
劳动教育是一种在生活中进行体验的教育,决不能离开生活,而在生活中学生进行的最直接的劳动就是家务劳动。因此在线上学习过程中,为缓和亲子之间的矛盾关系,向阳桥中学鼓励学生做家务,包括打扫卫生、洗碗,洗衣服、叠被子等,同时鼓励学生为家庭成员做劳动性的服务,包括捶背、打水、洗脚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认识到劳动最光荣。
03职业体验,责任担当
向阳桥中学在寒假制定了《向阳桥中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项目式学习手册》,其中“行万里路”板块融入了项目式职业体验,其特色就是在职业体验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了解职业。学生在酒店行业中打扫客房、在养殖业中饲养家禽、在菜市场吆喝卖菜、在环卫部门打扫街道卫生、在绣品店体验扎染等等,学生在劳动中感受职业分工的不同,体验社会生活中的困难与艰辛,了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培养对国家的担当。
04课程助力,知行合一
(1)科创课程
向阳桥中学科创教研组针对线上教学做出大胆调整,将科创课程带到了线上,通过直播、会议等方式传达科创精神。在一次次的准备、录制、反思和讨论后,科创组带领学完成了“纸飞机大赛”、“纸上煮火锅”、“制作弦乐器”、“科学投篮”等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学生和父母都参与到制作与完成中,既学习了知识、实践了科创精神,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又缓解了困于家中焦灼的情绪。
(2)食育课程
向阳桥中学在去年便开设食育课程:烘焙、川菜、烹饪,规划了种植用地,建立了基本食育实践模式,让食育走进学校,而线上教学更是为学生食育实践提供了条件。不仅要让学生领会到做饭的辛苦,还要让学生在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过程中去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知行合一。因此“向中厨神”成为学生打响锅碗瓢盆的第一枪,每周三下午的饭点成为“厨神”们必做的一件事,做好后让家长品尝并发布在班级群中让老师和同学投票评比,同学们在一餐一饭中,感受到劳动的滋味,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强了自信。
(3)学科课程
向阳桥中学不仅有专门的劳动课程,在学科课程中也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素养。七年级下册地理课学习《日本》一课时,地理组老师让同学们课下动手制作日本美食——寿司,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日本的饮食文化。七年级上册生物课学习《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课时,生物组老师让同学们课下种植一课小盆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植物的根茎叶和光合作用。
05活动引导,寓劳于乐
劳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没有实践或实践不够的劳动都是纸上谈兵。向阳桥中学在疫情期间,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运用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
例如,在疫情期间,开展“创意设计,为爱助力”主题活动,带着学生对废旧衣服进行改造,希望学生能在创作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发挥创造力,为武汉祈福。
在植树节,向阳桥中学发起“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可选择一些适合在家种植的植物,种在阳台或房间里,借此活动让学生在种植过程中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并且明白“奉献”的含义,提高孩子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现在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科技和优渥的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十指不沾阳春水”。劳动机会的减少使得学生缺乏劳动意识、不会劳动、轻视劳动,更加不会珍惜劳动成果。因此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在人生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向阳桥中学不管在平时还是在疫情期间都始终坚持劳动育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劳动意识上培养、家庭中参与、项目式职业中体验、课程中实践、活动中引导,不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让学生真正走进劳动、体验生活、养成习惯、增强责任,实现成长。
作者:王玉玺
原标题:《疫情作教材,学生当主角,向阳桥中学这个活动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