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中注解:“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
旗袍作为一种服装制形,具有悠久的历史。
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采用上衣下裳款式。西周的麻布窄形筒装,可以看做是旗袍的早期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得到了广泛流行。深衣俗称是袍服。
汉代,深衣逐渐演变成一种袍装,统称为“袍”。
唐朝女性服装富有个性,极具开拓创新精神。
宋代女性服饰追求庄重质朴之美。
明朝,新发展的款式比甲,则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上衣。
清代,旗女不论贵族女性礼服还是寻常女子的日常服饰都是袍服。
民国时期,旗袍经过改良,成为女性较为通行的服装。
旗袍是审美的体现,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当代的旗袍在传承了传统服饰文化精髓的同时,赋予创新和改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彰显了中华女性的气质、儒雅和端庄大方的自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