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9/8 9:06:00
以真实纪录为基础,外宣纪实融媒体项目《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跟踪拍摄一位环球徒步人类学家、文化学者穿越中国的步伐,跟随他的独特视角去发现中国、探索中国,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美国人保罗·萨洛佩科,人类学家、文化学者,他也是《国家地理》的特约撰稿人。年1月,从非洲埃塞俄比亚启程,开始了他的全球徒步之旅。年秋天起,他开始行走在云南的腾冲小路。以此为起点,这位崇拜徐霞客的美国学者开启了他的中国徒步之旅,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直至中俄边境。萨洛佩科的计划是用近两年时间,以自主选择的路线、第一视角,徒步行走中国,讲述他眼里的中国故事。以萨洛佩科徒步穿越中国的行程为主轴,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与国家地理共同打造外宣纪实融媒体项目《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含十集长纪录片和海外社交平台的每日更新与发布。其中,系列纪录片《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前三集《起步》《伙伴》《遇见》,将于10月18日起每周二晚间22点档在东方卫视播出。该片国际版将通过国家地理全球覆盖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亿家庭户数播出。而在此之前,短视频等融媒体内容已先行与全球受众见面。过去一年间,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国家地理及萨洛佩科个人的14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已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短图文、长文等形式,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实时传递给世界。目前,已发出超条推文,收获超40万互动,触达数亿海外用户,好评率%。《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纪实融媒体项目已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为国家广电总局年度中外电视合拍项目并获得总局重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资金扶持以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年度重大文艺创作资助。平实感性的更新语境,探索外宣新做法作为一款面向全球受众的纪实融媒体项目,《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和许多硬核纪录片的诉求是一致的:真实呈现中国大地上的生活与发展,真正反映中国十年来发展的伟大性、全面性和多样性。但它又是何其崭新的——区别于硬核的主题纪录片,它的叙事语境更贴近电视游记、电视散文。以系列纪录片《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第一集为例。这一集记录了保罗·萨洛佩科与徒步伙伴杨文斗等人从腾冲到大理的行走。他们走过高黎贡山脉,徒步多公里抵达苍山洱海,感受绿色中国的独特魅力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在云南,萨洛佩科记录下了他全球徒步的第76个“里程碑”。在玉龙雪山巡护员卢万江的带领下,他又与徒步伙伴张宏怡、植根丽江多年的波兰人卢卡斯·孟卓斯基博士一同沿着玉龙雪山麓前行,感受大美中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讲述?近年来,各类纪录片都有各自的视野、切口、格局。仅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为例,这支团队以往创制的《中国面临的挑战》亦涉及相关话题。中心主任王立俊说:“长期以来,上海的外宣工作者一直认为,国际传播既不能回避硬核话题,也要有‘润物无声’的能耐,刚柔并济,不可偏废。”正是有了如是思考,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在之前推出的《中国面临的挑战》《行进中的中国》等硬核作品基础上,通过《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开拓了全新语境——力争通过电视游记、电视散文的方式,以平实、感性的话语,就全人类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