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书本和刷题是两回事,刷题和试卷是两回事,而这一“定律”在地理学科上显示得尤为突出。
地理,本是考试众多科目中的其中一个,它比政治困难,却又比历史简单,按理来说应该是一个“平凡”的学科,可事实偏偏不是这样的。
出题老师们内心的“皮孩儿”属性,让地理题有着看似普通的皮囊,以及格外有趣的灵魂,时不时出现的离谱试题答案让学生们叫苦连天,直道:有地理,没天理啊!
地理题能有多“皮”?给学生整无语了如今的升学压力实在太大了,大到学生们连对“青春”的定义都已经“天翻地覆”。
曾经我们望着窗外,想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可如今,一起吐槽“那些年我们答过的离谱试题”,就已经成为这一辈学生们青春里仅有的追忆了。
试题之所以“离谱”,无外乎是因为学生们以循规蹈矩的思路是想不到答案的,那什么叫“不循规蹈矩”的答案呢?这一道“陕北地区为啥大量种植红枣”题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曾经的文科生,笔者按照地理思维分析,既然指定了地区,那么答案想必是与陕北地区的地形、土壤、海拔或者气候有关,然而打脸的是,标准答案和以上分析是半点不沾。
答案是“红色喜庆,当地人喜欢”,笔者看完就和这位考生一样,人都傻了。一般情况下大量农作物种植都是为了谋求发展,可没想到陕北人民竟然如此浪漫,可见还是我等格局小了。
接下来的一道题有关笔者的家乡,问:俺们东北人为什么吃酸菜少了?看到这道题目,哪怕咱作为一个东北人,一时之间也想不到答案,只能先看选项。
文化水平、交通条件、技术看起来都是无关选项,于是笔者就选择了A,毕竟有钱之后谁还吃菜啊?但答案却是B,因为腌菜容易致癌。只能说这答案确实是事实,但也确实是没想到。
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问“浙江为什么建滑雪场呢?”,而众所周知,像浙江那么“南”的地方,如果不出省,基本是看不到雪的,于是答案就呼之欲出了。“盖滑雪场是为了满足当地人的好奇心。”看起来好有道理,但是就是不像什么“正经”地理题,只能说老师们为了不让学生得满分,也真是蛮拼的。
地理审题“迷之角度”,出题老师:休想得满分!像上面酸菜致癌的答案,虽然看起来非同常规,但只要用排除法来判断,还是有二分之一可能选对的,但如果是下面这些离谱的问答题,学生们可就毫无胜算了。
比如这位同学的经验分享“俄罗斯东部有一个镇子,建筑都被涂成五颜六色的了,这是为什么呢?”讲道理,既然是地理题,问了颜色基本都和光或者地区动物习性有关。
然而答案却是“震惊”地“涂得颜色多点,让人心里觉得暖和”,教育部说想要具有灵活性,实用性的人才,从出题的“迷之角度”可以看出,他们确实有在向这方向努力。
而这位被题目“坑”了的学生更是直接吐槽:俄罗斯人心里是暖和了,但我的心凉了。让人不得不同情,而比较注重“实用性”的题目还有很多。
问:阿根廷为什么大量出口蜂蜜?答:本地人不爱吃。
问:为什么黄土高坡人戴头巾?答:减少洗头次数。
问:为什么港珠大桥限高米?答:桥梁高度太高,威胁飞机安全。
问:长柄伞比起折叠伞好在哪里?答:能当拐杖。
“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答案虽然离谱,但其实都有一些地理方面的根据,比如南美洲地区的口味,黄土高坡的气候等等,这些答案似乎是真的有理可据。
很多考生也都能想到这些答案,可谁都不敢想它成为标准答案的可能性,也不敢真的写在卷纸上,但当它真的作为标准答案出现时,很多学生只感到胸中一口老血,气得够呛。
写在最后只能说,现在地理老师们出题是越来越“放飞自我”了,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变数”,但也是好的变数。
毕竟题目的答案还是没有完全脱离地理书上的知识,且应用性和灵活性以及和实际情况的联系性更强,有助于帮助学生们抛弃“死读书”的思维。
因此,学生们在面对如今的地理题时,应该更多拓宽思维,更加灵活的去思考题目,平时学习时也要增加知识“扫描”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加适应地理题目的发展趋势。#奇妙新知宝典#
今日话题:你见过什么离谱的地理题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