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常以“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为傲,但「通地理」非常不容易,世界那么大,交通不便,不是想看就能看。
这其中就有一些牛人,突破了空间的障碍,成为古代地理学先驱,比如司马迁、班固、郦道元、徐霞客等,更有出国游的张骞、法显、玄奘、杜环等,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型。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今天看来,古代那些可能最懂天下地理的人,竟然是一些很少出门的「宅男」,「坐地日行两万里」,写出了牛轰轰的地理大书。
▼比如北魏郦道元,大家知道他给《水经》作注,注比原书还重要,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描述的范围除了以西汉王朝的疆域为蓝本外,还涉及当时不少域外地区,涉及的时间上溯先秦下讫北朝,纵横二千多年。显然,这些地方郦道元不可能都去过。
在《水经注序》里,他的自我定位就是一个妥妥的宅男,“少无寻山之趣,长违问津之性”,无论年轻时还是现在年长了,我都没有感受到寻山找河的乐趣。闲着也是闲着,虚度年华也是可惜,不如撰文验证《水经》,聊备参考。这就跟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那句著名的话一样:「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
▼不过宅男要想宅出成果,自然要对自己更狠一点。这就跟我们今天写论文一样,要把前人撰写的相关文献研究吃透。
据统计,在《水经注》中,郦道元引用前人的著作达种之多,辑录汉魏金石碑刻种左右,另外还采录了不少书信、地图、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当时可不像今天互联网这么发达,搜一搜关键词就能找出一大批资料,在南北朝时,雕版印刷尚未兴起,文献资料的取得必须经过传抄,地理资料的收集特别是对分散各地的区域地理资料的收集是相当困难的事情,郦道元也算下了苦功夫。
▼古代还有一位著名的宅男地理学家,就是清代的顾祖禹。他历时30余年,编著出一本卷、万字的“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被评为「清人中组织力最强」,阐明了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有人夸赞他舟车所经,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里道,问关津”,实地考核异同。他却回答到:不是这样的,我不曾探寻过长江黄河的水源,登攀过天下所有的名山,往南未走遍五岭、南海一带,往北未到过燕冀故地。偶有有亲自游历过的地方,但受到往返行程的限制,有时被困在旅途之中,不能够广泛地观览询问。不夸张地说,这就是高级的、褒义的「纸上谈兵」,所以宅男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战千里之外」了吧。来源:梨视频·动历史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联合出品文字:笑川
动画/剪辑:黄新才
配音:孟磊
原标题:《古代地理学进步,主要靠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