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你我都知道,在古老的地球上,有一条道路,如同一根细丝,穿越了欧亚大陆的广阔地域,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就是我们熟知的“丝绸之路”。
如今,我们再次循着先贤的脚步,踏上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试图解读它对历史和现代的影响。
说起丝绸之路,不得不提张骞通西域,张骞的一生堪称传奇,他是开拓丝绸之路的先驱者。
张骞,字子文,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地理学家。
为什么称他为地理学家?
美国普雷斯顿·詹姆斯在《地理学思想史》中说:“地中海文明的发现,应归功于公元前19年的地理学家张骞”。
张骞以亲身经历,为中国人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让中国文明第一次与世界有了深入对话,是一位探险家、外交家,他当然配得上地理学家的称号。
张骞肩负寻找大月氏联合攻打匈奴的使命,不幸陷落匈奴,后从匈奴逃脱回国,向汉武帝呈上了十三年来他在西域所见所闻的详尽报告。
公元前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借助他的努力,才得以打通了东西方的商路,带来了丝绸之路后世的无尽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如今享受到的许多西域物产,都源自于张骞的辛勤劳动和成果。
据李时珍书中总结,张骞至少带来了红花、胡麻、蚕豆、大蒜、胡荽、苜蓿、胡瓜、石榴、胡桃、葡萄等十种异域植物。
年Richthofen提出“丝绸之路(SilkRoads)”这一历史地理概念,用以描述古代世界连接西方与中国之间的贸易路线,后因为15世纪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这条路上丝绸之路盛况不再。
然而自公元前1世纪到如今,近年的时间里,这条延伸超过公里的道路体系都还是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
接下来,我们从《历史地理视角下丝绸之路空间格局及影响研究》这篇论文,来审视这条古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空间分布的状态特征和影响因素分布特征为了衡量丝绸之路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参考已有的研究使用丝绸之路密度作为此次研究的主因变量。
具体来说,就是以古代丝绸之路、当代道路、公元前2世纪到1世纪古代城市和年的灯光指数图为主要因变量,结合历史文明指数、公元1世纪到15世纪之间的古代城市和其他地形气候等环境数据为自变量,进行空间分析。
通过线密度分析计算丝绸之路交通网络中每单位面积内线路的数量,以此衡量丝绸之路交通网络的密度分布。
通过核密度分析计算每个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点的数量,以此衡量丝绸之路交通网络中重要节点的密度分布。
结论是,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丝绸之路道路密度分布总体处于波动状态,在罗马、长安、大都等交通网络起始点以及撒马尔罕、塔什干等内线重要中转枢纽处,密度数值大幅提高。
影响丝绸之路道路分布的因素对于古丝绸之路,此研究选取的道路,主要集中于东西方丝绸之路贸易通畅的汉、唐以及蒙元时期,收集整理了众多历史地图集,汇总成了上面这张古丝绸之路的道路交通图。
从上表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中看出,以地形起伏度与坡度为代表的地形指标数值最大,标准化系数值分别为0.、-0.47。
这表明丝绸之路更倾向于通过一些低坡度、高起伏度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道路更多是重要路段。
尤其是在中亚复杂山地地形中,这一点表现得很明显。
从空间分析的角度来说,影响丝绸之路路线密度的因素以地理因素为主;事实上,我们都明白,作为商业贸易通道,为了便捷与安全获取更多利益,丝绸之路路线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也应当是地理因子。
地形平缓,通过成本就低,在山间谷地选一条好路,能避开盗寇匪贼。
不过,起伏度指标虽然起到的作用相对重要,但在方向上却与地形坡度截然相反,区域起伏度提高,丝绸之路道路密度随之增加。
为什么地形越复杂,通行道路反而越多呢?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暗示了历史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环境的特殊性。
1.这与环境气候条件有关。
虽然这条路贸易繁忙,但沿途多是沙漠,炎热干燥,资源稀缺,只依靠绿洲水源结成小城邦,而小城邦之间相互倾轧,争做强大政权的附庸。
史载如单桓国,仅“户二十七,口百九十四,胜兵四十五人”,乌贪訾离国“户四十一,口二百三十一,胜兵五十七人”,从上面的部分汉代西域图,也可看出各种小城邦式的国家,占据有限的资源,在广袤的西部星罗棋布。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物质的匮乏也促使他们互通有无,形成了该地区的商业传统,由于绿洲在补给上的重要性,商队通常极少横穿沙漠,而选择沿着高度落差悬殊、地形起伏度巨大的山麓行走,更容易找到水源和绿洲。
2.可以发现丝绸之路北亚草原地区,贸易路线稀少。
从数据上看,丝绸之路东西端呈西北-东南走向,纬度增加,丝绸之路道路密度也增加,而丝绸之路道路密度越高,该区域可灌溉比例、历史文明指数也越高,。
这些数据表明,北亚草原地区贸易线路的稀少,可能与传统游牧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人口集中性较差,缺少可供稳定商业发展的中转贸易节点有关;在丝绸之路进行商业贸易活动,高度仰赖建立在自然禀赋基础上,人口积聚的贸易节点。
二、丝绸之路与历史时期经济活动联系丝绸之路的开辟与通畅也对当时社会经济、城市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研究指标选取此研究使用了历史时期的中心城市作为衡量当时经济活力的标准。
1世纪晚期,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大部地区,他们重新建立起丝绸之路远途运输与贸易的枢纽,丝绸之路迎来了最后一个繁荣期,陆上丝绸之路也带动了海上贸易日趋繁荣。
在蒙古人的统治下,东西方的思想与技术借助畅通的丝绸之路相互融合、发展。
因此,1世纪前后丝绸之路沿途的古代城市可作为代理指标进行研究。
为衡量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影响的差异性,采用加权缓冲区法,根据城市人口规模以自然断点法分为5个等级,赋以不同距离的缓冲区半径,以此生成1/0因变量字段。
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城市和不同指标进行拟合,成功建立了空间分析模型。
经济活动分析丝绸之路的道路密度与1世纪前后的古代城市分布呈正相关,丝绸之路道路密度增加,所在区域存在中心城市的可能性也增加。
丝绸之路对古代世界的经济活力,以及城市发展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
数据显示,历史文明指数与古代城市存在正相关,且显得很重要,反映了文明发展的先发优势,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后来东西方经济“分流”和“赶超”的时代尚未到来。
区域可灌溉比例指标,反映出古代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城市选址对水源一直都很依赖。
这背后有气候的原因,丝绸之路沿线多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多为沙漠戈壁,且距海洋较远,干燥少雨,水源紧张。
另外,1世纪前后的城市更倾向分布于高纬度地区,纬度增加,所在区域存在中心城市的可能性增加。
显而易见,这与蒙古崛起西征时,战争让中亚-东伊朗地区地缘格局转变有关,毁坏名城、屠掠人口让当地经济难以恢复。
人口和财富的大量涌入蒙古系地区,此消彼长,大都和哈拉和林等地超越了巴格达、撒马尔罕。
在东欧,因为传统贸易路线的改变,金帐汗国之下的罗斯诸公国从分裂到整合,逐步开发出新的海上贸易路线,带动了基辅、莫斯科等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
还有,在1世纪前后丝绸之路沿线,与海岸距离越远,城市数量越少。
这说明当时海港城市地位提高了,与之前情况有所区别,远洋航海技术愈发成熟,海上贸易也逐渐繁荣,从地中海、北海贸易网络向大西洋拓展,后来完全取代传统丝绸之路。
三、丝绸之路对当代经济的影响借助年的夜间灯光指数研究发现,丝绸之路的道路密度越高,夜间灯光越密集,可灌溉比例和历史文明指数也与当代经济水平的显著相关,证明先发优势很重要。
当代经度与夜间灯光指数的负向显著性,经度增加,夜间灯光指数下降,反映了15世纪后西方世界经济发展对东方的追赶与全面超越。
距最近海岸距离指数,表明中世纪以来海运贸易,对于经济发展愈发重要。
在全球贸易高度发达的今天,鉴古知今,了解古丝绸之路的兴衰,对于今人来说仍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