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详细笔记
TUhjnbcbe - 2024/4/11 17:23:00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个医院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0745.html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作者介绍

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背景资料

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文体知识

古代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

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课文及详细批注

重难点分析

一、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寺僧: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不经思索便草率沿河而下寻找石兽,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作者是怎样结构全文的?本文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前面通过对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流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辛辣嘲讽,又阐述了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的道理。

告诫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三、老河兵的判断看起来不合常理,可为什么是正确的?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

写作特色分析

1、层层铺垫,平而不板。

作者先写寺僧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确论”,这样铺垫后,岂止众人,连读者也以为这是定论了,但作者在此基础上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揭晓谜底,极具戏剧性。

2、寓意于事,立意深远。

文章的主旨不在于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在于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天下大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语言平易,风格简单。

文章叙述精炼明快,没有赘笔。如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三个动词领起的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语言简洁。

字词句式

主题归纳

这篇文言笔记小说,以简洁的语言,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七年级语文该怎么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详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