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TUhjnbcbe - 2023/11/3 21:04:00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特点时代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

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

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治:*策、战争,*治中心变更,

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策自发迁移

1、内地到沿海

2、山区到平原

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治、宗教、科技、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

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科技

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

1、远离河流上游

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

3、盛行风垂直郊外

4、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

2、转变发展模式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