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字伯超,年4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渔湖江夏村,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原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纂委员会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市第五届、第六届*协委员。历任中山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他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开拓者,中国地理学会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正名人,在发展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培养地理人才、组织地理考察和中外地理学术交流都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年6月1日,林超在北京病世,享年82岁。
林超先生年4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渔湖江夏村。他的祖父林奕德牧师(-)是潮梅地区基督教总巡、“真理养老院”、“江夏教堂”的创办人,年便已在江夏村创办渔湖第一所初级小学——“养蒙学校”。林奕德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给两个儿子起名建中和建华,寓意“爱我中华,建设中华”。
林超的父亲林建中(-),早年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前身)。在校期间,受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兴中会会员钟荣光的赏识,被聘为秘书,并经钟校长介绍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委任为潮汕筹饷委员。林建中任汕头普益社主任时,曾到上海晋见孙中山,孙先生亲题“博爱”二字相赠,也为普益社题“天下为公”,工作业绩不言而喻。满清*府倒台后,林建中回乡兴学,创办揭阳真理学校,自此为潮汕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著名文史学家饶宗颐教授在当年的《岭东民国日报》发表了题为《敬悼林建中先生》的文章,在缅怀林建中先生时,称赞他在为潮汕地区从旧式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主心骨作用。
林超就在这样一个诗礼传承的爱国家庭中茁壮成长。祖父林奕德不但传授文化知识、伦理常识,更注重对林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父亲林建中根据林超不同时段的知识需求,因材施教,适时引荐一些“高人”为林超指点迷津,为其创造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使林超同自己的名字一样,走出林家,超越自我,服务祖国。林超一生谨记家训,做一个爱国、诚信、大度,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地理学者。
林超的母亲*景慈(-),渔湖镇广美村人,一生温柔、勤劳、贤慧,相夫教子。行医的姑母林益和,是潮汕第一位女西医,她做事严谨,性格温存,常教导林超以德报怨,博爱处事,对林超性格影响较大。
林超的二弟林越,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24岁时任真理中学校长,是柑桔专家、华南地区柑桔上山创始人、原广东省杨村柑桔研究所所长;三弟林趁,毕业于美国宾州大学获地理学硕士,是美国纽约著名爱国华侨,年他捐资并组织爱国华侨欢迎邓小平参加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四弟林起,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是医院著名放射科医师。林超的姐姐林惠贞,自幼聪颖,文采过人,毕生奉献基督教祈祷团,传播福音。林超的小妹林茵,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任广西壮族医院内科主任,退休后移居美国。林超的妻子邓国芬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终生奉献医务工作,岳父是中共早期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邓培。
书香门第,教育世家,使得林家人文蔚茂,才俊辈出。据统计,林超及弟妹、子侄三代就出博士4人,硕士11人,学士20人,海外留学深造的20人。林超曾为祖居“敬德堂”作冠首:“一门四博士,二代十医生”。
林超从年进入中山大学学习,到年获得久负盛名的英国利物浦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地理学博士。同年回国就任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代理院长,仅用12年的时间,完成了地理学知识的原始积累,在中国地理学界有了一席之地。期间,还协助德国教授威廉·克勒脱纳(WilliamCredner)完成“大理冰期”的研究,引起了世界地质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