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是有限的。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但主要在印度洋范围内。清朝中期,有樊守义和谢清高等人游历了欧美,并写下了著作,但在国内并未引起多大影响。直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才如梦初醒,试图去好好了解下世界局势,这就是所谓的“开眼看世界”。
一,鸦片战争之前对世界的了解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介绍欧洲的著作。年,康熙帝为了澄清中国“礼仪之争”,命樊守义和法国传教士一起出使罗马教廷。经过四个月的航行,樊守义到达了里斯本,得到了葡萄牙国王若昂五世召见。后来他在意大利居住了9年,游览了意大利多个城市。直到年罗马教皇受到了康熙的文书,才召见了樊守义,樊守义才得以回国,可惜在途中去世。他留下了一本《身见录》,成为了中国第一本介绍欧洲的著作。
雍正年间,清朝水师提督陈伦炯写下《海国闻见录》,该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周边的海上局势,还介绍了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地理情况,记载了他们的殖民扩张,如“葡萄牙者,澳门之祖家也。……是班牙(西班牙)者,吕宋之祖家也。……荷兰者,噶喇吧之祖家也。”书中还介绍一些欧洲的科技知识,认为欧洲人“身长而心细巧,凡制作皆坚致巧思。精于火炮,究勘天文地理”。
乾隆年间,一位叫做谢清高的水手在海南遭遇海难,幸好被一艘外国商船救了。此后,他就成为了这艘外国商船的帮工,工作时间长达14年。他跟随商队到达了大洋洲、非洲、欧洲和南北美洲,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到达美洲的人。年,他回到中国,整理出了一本著作——《海录》。这本书介绍了世界九十五个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军事、民情、风俗等,内容广泛。写成之后,被不断翻刻、刊印,也是清朝官方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一定程度上了解、认识了西方,但是受到“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和传统农耕经济的束缚,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总体还是非常匮乏的,偶然出现了一本介绍世界的地理、人文著作,那也只是在极少数的人群中影响,未能改变现象。
二,鸦片战争后的睁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林则徐为了了解敌情,就组织人员搜集英国的情报,并将外国人的报刊、资料编译为《澳门纸》《澳门月刊》《华事夷言》发表,又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译成《四洲志》,介绍了世界30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情况。林则徐还通过传教士、医生、商人等去了解世界,因而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徐继畲也是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年,他到厦门和英国谈判,结识了美国传教士雅裨理,得到了一本世界地图册。徐继畲非常感兴趣,不断向雅裨理询问,并参照《海国闻见录》等著述不断研究,最终在年写成了《瀛环志略》一书。该书介绍了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各国的地理、政治制度、人文风情等。
《瀛环志略》问世后得到了清朝许多官员的重视,福建巡抚的刘鸿翔将之称为“百世言地球之指南”,后来的洋务派也多参考《瀛环志略》。著名的外交家郭嵩焘读了《瀛环志略》,认为徐继畲把英国的强盛吹嘘过度了。当他亲自到欧洲访问后才知道“所言乃确实如是”。后来唐有为、梁启超也是在读了《瀛环志略》才“始知五大洲各国”。
当然,这本书在国内也遭到了更多保守士大夫的攻击,如刘鸿翱序云:“夫中国,天地之心;四夷,天地之四肢也。……我朝幅员之广,亘古无二……几得亚细亚之全土。”李慈铭说:“轻信夷书,夸张外夷,尤伤国体。”
《瀛环志略》传往日本后竟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他们惊呼这是“通知世界之南针”,也是多次出版印刷,大大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年《瀛环志略》介绍华盛顿的内容传播到了美国,被镌刻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纪念塔第十级内壁上。
年,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他在途径江苏的时候,魏源赶来迎送。林则徐就将自己整理的《四洲志》交给了魏源。魏源是清朝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他要求对水利、漕运、盐政等进行改革,对后来的维新思想产生有重要的影响。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此后,他就在《四洲志》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写出了著名的《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最初为50卷,后来扩充为了卷,参考了古今中外70多种著作,包括清朝的多种奏折、英国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的《地理备考》等。《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介绍的深度、广度都远超之前的作品。
《海国图志》针对西方海上力量强大的特征,提出了“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其深入”、“坚壁清野”、“出奇设伏”、“水陆夹攻”、“草木皆兵”等防御战术。同时,主张中国应该大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打造自己的坚船利炮,这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的这个思想被后来的洋务派学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海国图志》在洋务运动之前并未得到重视,逐渐被国人遗忘了。年,《海国图志》传播到日本,结果日本人争相购读。此书在日本产生了轰动的效应,推动了明治维新。盐谷宕阴在序中写道“鸣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所用,而反被琛于他邦。吾不独为默深(魏源)悲矣,而并为清帝悲之。”
三,洪仁和容闳的探索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更加频繁,同时也加速了西方文化的传播。而香港、上海等地区则成为了中国了解西方的一大窗口。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其堂弟洪仁为了赶上队伍,被迫流亡香港。他在香港认识了许多传教士,见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年,他到达天京,写成了《资政新篇》,此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著作。
《资政新篇》在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设置独立的“新闻官”,收集言论,查看民情;在经济上主张修建铁路,制造火车、轮船;建立邮政、银行、保险等事业,开发矿产,兴办工业;在社会方面成立士民公会,以拯困扶危、办理教育,医院、新闻馆、跛盲聋哑院、鳏寡孤独院和育婴堂等。此书还介绍英、美、法等国的先进制度、经济和思想。不过,由于太平天国缺乏一个稳定的环境,因而以上的措施无法推行。
洪仁在香港结识了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他于年到美国留学,考入了耶鲁学院,年入籍美国,年返回中国。年,他到达南京,试图和洪仁一起拯救中国,他提出建设新军,开办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等。洪仁非常赞成,但是无法推行。容闳眼见太平天国大势已去,就拜见了曾国藩,此后帮助购买了大量的机器,帮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此后,容闳又对洋务运动产生了失望,在-间又侨居美国。甲午中日战争后,他多次向清朝提出了复兴方案,但是都被李鸿章等否决。年,清朝实行维新变法,容闳也参与其中。维新变法失败后,容闳又加入了革命派,和孙中山联系。
综上所述,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都不乏了解西方的人士,也不乏介绍西方的著作,但是中国的体制已经延续了年,所谓积重难返,因而处处受到了传统的限制,难以真正全面地学习西方,最终加速了衰落。鸦片战争后也没有一位“千古一帝”能够立志革新,力挽狂澜,这是中国近代的一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