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本科直博北大,下乡走访调查,看她如何讲述 [复制链接]

1#

她是人文地理的优秀学子,

有着“用脚丈量天下”的眼界和视野;

有着“根植中华大地”的胸襟与情怀。

栾心晨,高中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将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进行深造,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学。曾获评南京大学人民奖学金、南京大学优秀学生、南京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南京大学社会实践校级优秀团队。

目前栾心晨已发表三篇论文,是国家级大创项目“中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地理格局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的负责人;曾获第五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北方赛区、全国总决赛人文地理组二等奖;曾赴悉尼大学“环境与科学研修班”短期交换,并获优秀结业证书。

悉尼大学国际交流

01

兴趣决定志愿

谈到为何选择南大?栾心晨说,早在高中时她就已经有了想要选择地理专业的想法,而南京大学的地理专业在同等学校中又较为出色,因而这所地处南京的综合性大学深深吸引着作为土生土长南京人的栾心晨。栾心晨提到在高中,地理老师的豁达、通透与幽默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她对地理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报考南京大学的地学大类成为了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决定。

在刚入校时,栾心晨被地学大类中“实验班2+2”项目的宣讲深深打动,她开始思考作为地球村的一份子,能够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做些什么,她也因此报名进入“大地学实验班”,开启探索历程。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在野外实践和社会调研的过程中,栾心晨逐渐领会到地理人“用脚丈量天下”的胸襟与情怀。而她也在后来课程的深入学习过程中逐渐挖掘到自己对于人文地理的兴趣,最终在分流的时候已然选择了人文地理专业。

02

实践坚定决心

谈到第一次下乡调研,栾心晨提到那是她在大二时随学姐参与江宁陆郎“村规划”项目的时候,她们全部下乡,逐家走访农户,在这个过程中栾心晨对乡村发展有了更真切地认识。而在进行“中国粮食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时空格局、驱动机制及污染物排放”课题的研究时,栾心晨则切身感受到中国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她们利用寒假进行入户式问卷调查,亲自询问当地农民的粮食种植和秸秆处理情况,并进行访谈。在其中,栾心晨了解到当下农村青壮力流失、耕种季节农户来不及处理秸秆、甚至观念上的定式等秸秆就地焚烧背后的原因,更让她认识到研究问题要结合实际、站在“人”的视角,而不是站在上帝视角的一味批判。这些经验与体悟,都是从亲身实践中获得的。

全国比赛决赛参赛留念

提及大创项目时,栾心晨说在导师的引导下,她针对一个相对全新的领域,用“人文地理”,尤其是经济地理的思维方式研究现象,有逻辑地进行表达和提炼。正是这次经历,让栾心晨感受到了人文地理的时空、逻辑和故事;也正是这次项目,让她坚定了想要继续从事人文地理领域研究工作的决心。这次特别的经历也让她更具有全局意识和主动性,作为组长,她学到了如何更好地统筹和规划项目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更主动地自学很多新知识和软件、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研究过程中栾心晨并不是完全依靠老师,而是在老师给予的大方向指导下,尽可能予以落实和完善。她作为团队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协调团队,及时与组员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索,并且有所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

美国调研科考留念

03

师友给予陪伴

当被问到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科研成果之时,栾心晨说,要感谢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她在南大遇到了数名博学睿智、和蔼耐心的老师,也遇到了许多优秀卓越的同学,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陪伴成为了她克服一道又一道难关的动力,也正是这些鼓励和陪伴让她不断以更高的要求对待所承担的任务、直面重重挑战。

栾心晨说她特别要感谢她的本科导师毛熙彦老师,在大创项目中毛老师一直鼓励并指引她们进行各种研究尝试,促使她们在不断的发现中逐步明确所研究的科学问题,给予她们技术后盾支撑及思路枯竭之时的灵感启发,也引领她们用学术的思维看待问题,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栾心晨的学业导师,毛熙彦老师也一直很耐心地为她答疑解惑,对她思考问题、未来道路的规划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不卑不亢,不争不让”,“人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这是栾心晨的导师送给她的寄语,一直鼓励、激励也警醒着她,因而在这里她也想分享给大家。在南京大学就读的四年中,栾心晨获得了对专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对自身的追求、对情谊的珍视,也深刻体会到“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配得上自己现在拥有的”。一路上,她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未来,她仍要继续发掘无限的可能。

文编

图片

栾心晨

采访

齐芮禾

文案

任晟昊

美编

陈澜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