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家家户户聊ChatGPT。
一项调查显示,截止年1月,美国89%的大学生都是用ChatGPT做作业;
一名密歇根的大学生用ChatGPT生成了一篇哲学课论文,拿到了全班最高分。
ChatGPT甚至还通过了美国医学执照的考试,要知道,这需要通过4年医学学习,再加上2年的临床学习,才能够通过……
总之,就是魔法打败了一堆顶级学霸,ChatGPT重新定义了学习的意义。
▲马斯克说,家庭作业可以saybyebye了
ChatGPT下,未来的教育会变天吗?鸡娃方向是不是需要调整?
昨天晚上,我专门去玩了一下ChatGPT。(感谢帮我登录并提问的国外朋友。)
应试教育会变天吗?
ChatGPT简单来说,就是一款聊天机器人程序,而且是上知天文地理、下能兢兢业业写作业、中间能编程那种。
我直接把我最大的疑惑问了出来:你觉得ChatGPT对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影响?
它写到一半卡壳了,哈哈哈哈。
想了几秒后,有了完整的答案:
总结它的意思,大概就是ChatGPT对孩子教育没有直接影响,只是一个帮他们获取知识的工具,最终还是要靠家长和老师监督,以及真实世界里的互动。
嗯,说得没毛病!但好像没啥用……
然后,我又让它写一篇字的小学生作文。
它的第一版是这样的:
乍一看,我还以为看到了百度百科,似乎也不像传说中那么邪乎嘛!
然后我让它修改成小学生口吻的版本:
虽然结构和素材跟上一版差不多,但是这一版明显好多了!还有了一个更高级的主题:保护环境!
只要你想问的,都能在这上面找到答案,而且最关键的是,它不像之前的AI,只能凭借机械设定进行傻瓜回复,它能通过大数据找到一个底层逻辑,并不断优化这个逻辑进行深度学习,进行创造性回复,甚至年薪w的谷歌三级工程师以下的工作,它都能胜任。
那我们孩子还在死记硬背知识、机械刷题、狂卷分数,学上10年,可能也比不过人家AI一秒钟提取的知识,比不过它“打的工”,是不是终将面临淘汰?
体验下来,我有2个新发现
首先,我们要承认,有标准答案的东西,你永远比不过AI。但是需要创造性的地方,我们人脑的发挥余地还很大。
就像上面那一篇作文一样,来看看同事家小学三年级娃写出来的:
“它好似一颗颗可爱的小豆芽”“一阵微风拂过,一股淡淡的芳香飘进了我的鼻子里,让人的心情都好了很多”……可以看到,这些关于人类情感的东西,AI是写不出来的。
AI写不出情绪饱满的檄文,写不出事实详尽的调查文,写不出真挚感人的散文。至少这一块,我们人类是可以守住的,怕就怕很多人为了应试得高分,主动AI化,按照框架、标准去限定自己,写一些程式化文章。
第二点,如果想用好ChatGPT,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提问。
如果你问ChatGPT怎么拯救人类,它估计会很无语,怎么有人提这样的问题?
这就好比你跟AI下棋,一盘棋一颗子都没有下呢,你让计算机怎么给你答案?连问题都提不对,又怎么去获取想要的知识?
就像我一开始问ChatGPT的那个问题,可以说也非常宽泛,于是我紧接着选择了追问,得到的信息瞬间就有用了很多:
然后,我为了判断它提到的语言对话功能是否好用,又提了一个问题:
中文版是这样:
可以看到,是真的可以跟ChatGPT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对话的,甚至有了类人脑的判断功能,不只是一个问题解答平台。
而这个过程中,提问和判断非常关键。
未来的教育,我觉得肯定会有变化,但是并没有变天,只是从灌输者变成了提问者。
(ChatGPT网友问答)
其实,我自己就一直在想,如果让我重新学一次,我一定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刷题、去记忆。
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自己的数理学得很好,因为很多难题我都能做得出,很多考试分数都很高,但是到了大学,我的数学分析考试,差点没有及格。
之前的刷题经验,基本上是去发现解题的模式、解题的捷径,记忆公式,记忆套路这些表层的东西。当我需要刨根究底去发现这个原理为什么是这样的?它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架构不出知识图谱。
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学问学问,就是学习提问。思考和提问,才是学习的目的所在。
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ChatGPT貌似跟这个理念很相像,也许用好了,真能培养出学会提问的一代。
(ChatGPT网友问答)
ChatGPT下,要调整鸡娃方向吗
我们一直都说,父母是孩子教育的掌舵人,就在于我们能够帮孩子消除信息差,及时调整方向,我认为以下这两个方向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
1)一定要坚持通识教育
有了ChatGPT,只要问他问题,他什么都能回答,好像不再需要学习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没有基础的背景知识,孩子可能连问题都不知道怎么提,甚至连答案都看不懂。
比如,下面这一串文字:
假如2出满垒,打出内野地滚,3垒先跑回本垒,然后1垒被封杀,那这1分算吗?
如果你没有棒球的背景知识,你是完全看不懂他在说什么的。
所以,我一直的建议都是,孩子不仅要学课本知识,还要多阅读,这样你才有足够的知识库来像狐狸一样思考、判断,AI呈现的东西是不是正确的,以及发展出触类旁通的理解力。
我看过一项调查,美国统计过各大学毕业生的入职年薪,最开始的前10名基本上是类似于麻省理工这样的理工大学,但等到10年后,哈佛、普林斯顿这些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大学挤进了前10。
2)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思考力
之前在北京的时候,我去过一所很不错的小学,他们的教学方式是真的在贯彻核心素养,老师不会灌输,会让孩子自己做思维导图,请学生当小记者,针对课本内容向其他同学提问,现场的气氛非常嗨。
如果说学校改变不了教学方式的话,那这部分的职责就落到家长身上了。
苏格拉底提问法的精髓就是,不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将问题拆解成小问题再反问回去。
比如,孩子不会写作文,或者写得干巴巴,不是上手直接改,而是像福楼拜引导莫泊桑写路过的马车这样:
“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马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培养了观察力、思考力。
学会思考往往比直接获取知识重要得多。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一次他们学习的机会。”
ChatGPT每问必答,只要会提问,就能告诉你一个接近完美的答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会让我们的大脑逐渐退化。
而且,如果它的深度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后,会不会在人的引导下越来越智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助理”?甚至慢慢的,会有拟人化的情感输出。那现在的很多工作岗位是不是会消失。
也许答案真如ChatGPT已经告诉我们的,人类最后的防线只有创造力、批判性思维。
最后,加一个彩蛋(看来,ChatGPT还没有征服咱博大精深的中文)
文/瓶子
毕业于人大,深耕儿童教育8年,理科出生,偏爱文科,队友同济博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