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比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都要早三百多年。因此,《永乐大典》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名声显赫,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从知识门类上讲,《永乐大典》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包括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杂家之言,真可谓包罗万象。从辑录范围上讲,则如书中所说的“上自古初,迄于当世,包括宇宙之广大,统汇古今之异用”都被网罗无遗。以数字而言,则是辑录图书七、八千种,将明朝皇家图书馆文渊阁藏书囊括净尽。但是,文渊阁所藏图书,多毁于火灾中,到明万历年间重修书目时,就已经很少了,到清康熙时徐健庵修一统志时,更已寥寥无几。因此,《永乐大典》就成了保存这些佚书的独一无二的宝库。另外,《永乐大典》在文献保存方面有巨大的价值。清代四库馆臣曾从中辑出佚书三百多种,加上后来学者所辑已达六百种,今后辑佚还将继续。
(一)大典的史料价值
《永乐大典》中有关宋元史料,极为丰富。如第一四六二零到一四六二九卷,收有《吏部条法》一书。这是一部有关宋代官吏铨衡、考绩制度的档案汇编,所记截至南宋理宗一朝,可补《宋会要》修至宁宗朝为止的这一段空缺。这将更有利于我们对宋代职官制度的研究,堪称一代宏典的《元经世大典》。虽然,《永乐大典》中仅存片断,也可为研究元代典章制度者用以取证。
从《永乐大典》辑出的佚书,不仅种数甚多,而且大都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其中如北宋薛居正所撰《旧五代史》,幸赖邵晋涵等从《永乐大典》录出原文,仍按原书卷数,勒成一编,才使二十四史无有缺遗。
再如《永乐大典》中所存的《宋会要辑稿》,是宋代几种会要的辑佚本。元朝灭南宋后,稿本成为修《宋史》各志的依据。
《永乐大典》将明初残存的《宋会要》所载史事,分隶各韵,后由清嘉庆时代的徐松辑出,共三百六十六卷。其中所存史料,见于《宋史》各志的不过十分之一,遂使《宋会要辑稿》成为研究宋代典章制度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其他,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东观汉记》《大元海运记》《农桑辑要》《水经注》《永徽法经》《续资治通鉴长编》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著,也都或由《永乐大典》辑出,或经过《永乐大典》校补。《永乐大典》在文献保存方面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了。
(二)大典的地理价值
《永乐大典》中的方志,犹如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山。其中地方志所记各州、府、县的山川、气候、物产、风俗、人物、艺文等资料,尤为详尽可信,并可弥补其他书籍所缺的内容。
如第一一九零五卷的《南海志》,所记元代广州赋税、土产及舶货、诸蕃国名等,是了解元成宗大德年间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
《太原府志》中记有山西各地煤矿的分布和开采情况,这一重要内容,为以后的方志所无。
现在能看到的重新影印的《永乐大典》残本中,由于刚好保存有“州”字韵的部分资料,其中就有一些早已亡佚的关于湖州的宋代极其珍贵的文献。如《吴兴郡图经》《吴兴地理志》《湖州志》及《乌程县图》《归安县图经》等,当今编写湖州地方史志时就利用了这些难得的文献资料。
年,出版的《《永乐大典》方志辑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了失传已久的全部方志,凡九百余种,其中宋元及其以前方志约一百八十种,七百余种明初方志,记载了宋元及明初各地行*建置沿革、地理方位、城池坊乡、学校选举、田赋户口、仓廪铺舍、矿产土贡、宫室寺观、风土民情、名胜古迹、人物遗事、诗词文章等,对研究宋元明初的历史文学、语言哲学具有重要价值。
(三)大典的医药价值
因监修《永乐大典》的姚广孝,本是医家的后代,担任医学副总裁的赵同友、医院的名医,《永乐大典》医学部门不仅编纂精审,而且征引医籍特多。
清代人在辑佚《永乐大典》时,仅辑出二十一种。现存《永乐大典》至少还可辑出五十多种。这些医籍都是远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前的宋元医学名著,内容包括内、伤、五官、儿、妇、产等诸科,所记验方,均切实可行。
《永乐大典》中还有不少医案验方,对治疗疑难杂症,也颇有功效。这些医药著作,对研究古代中医学、药物学以及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都有值得参考和借鉴之处,可惜尚未引起医学界的足够重视。
(四)大典的文学价值
《永乐大典》内辑录的久无传本的文学作品,更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永乐大典》内保存的许多唐人诗歌,其中如著名诗人王维、韦庄、王贞白、李群玉等人的一些作品,都是《全唐诗》没有收录的。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