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目录
法义名相辞条类
《法义名相辞条》
辞条
公案类
《骊珠拾遗公案08》
公案第九十七则雪窦重显
经文类
《大乘密严经》
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日照)译
大乘密严经卷二
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建立品第六
法义研究类
其他类
《阿赖耶识里的种子》
法义名相辞条类《法义名相辞条》辞条
主语∽直心。
概念∽正直而无谄曲之心者,即为直心。维摩诘曰:又曰:[直心是菩萨净土]。笔者认为:上的如来法趣,皆是直心净土。
逻辑∽直心与曲心之区别。直心者,自然直接之心,不作其他意想。此心专一,不受他境搅乱。曲心乃世俗分别取舍,避害趋利之心,贪欲索取之心。二者同源,一曲一直。直乃性鉴,曲乃相显。
总结:人若无择,心起必直。笔者认为:凡者,即为直心,亦是道场。以其入世,即是菩萨行。
一句话:直心者,清净意根也!
公案类《骊珠拾遗公案08》
白话直译:西蜀·净然
公案第九十七则雪窦重显
径山杲云。假使大地尽末为尘。一一尘有一一口。一一口具无碍广长舌相。一一舌相出无量差别音声。一一音声发无量差别言词。一一言词有无量差别妙义。如上尘数衲僧。各各具如是口如是舌如是音声如是言词如是妙义。同时致百千问难。问问各别。不消长老咳嗽一声。一时答了。
(注:长老者,口且不问,什么人敢生养出你这样的身子呢?)
乘时于中作无量无边广大佛事。一一佛事周遍法界。所谓一毛现神变。一切佛同说。
(注:佛不说话,长老可知否?何以故?笔者代一句:怕长老咳嗽!)
经于无量劫。不得其边际。便恁么去。闹热门庭即得。正眼观来。
(注:什么是正眼?正眼无观,长老可知否?蛤蟆数星斗,说三道四也。)
正是业识茫茫。无本可据。祖师门下。一点也用不着。
(注:既然如此,何必说一说二?洋洋洒洒的当下,早已是用不着了。)
幻寄曰。摩醯首罗三眼。雪窦但见右眼。妙喜但见左眼。若是正眼。二师梦也未梦见在。
(注:此语最真!雪窦妙喜之外,哪个是正眼?)
戏靠安岩。呈双溪大师颂。陕府铁牛却知有。春秋几几成过咎。一身还作二如来。黑白不分辨香臭 ?黑白无从。天地不仁。万物蠢蠢。若谓非缘。竹何从笋。发兮发兮。黑白是准 革辙二门颂。劫火曾洞然。木人泪先落。可怜傅大士。处处失楼阁。一德云间古锥。几下妙峰顶。唤他痴圣人。担雪共填井。二祖佛未生前。已振涂*鼓。如今谁乐闻。请试分回互。三宛转复宛转。真金休百炼。丧却毗耶离。无人解看箭。
(注:禅到此时,己是玄而又玄。具眼人可见,不具者茫然。然具眼者何须再验,不具者不会则眠。你立此则公案,难道想:铁牛牧放田间?正所谓:放牧者,不知自己眼瞎。)
虚堂愚颂。迦叶聆筝起舞。渊明闻钟皱眉。息耕古室危坐。半窗冻日熙熙 葛芦覃颂。风卷浮云尽。青天绝点埃。山川俱在目。何必上高台。
(注:葛君颂极佳,深得古德风韵。风卷浮云尽,青天绝点埃。这就是古人不可直言的清净意根之境界。此种净意根“如染不择”,万物皆在,却一个不留。镜鉴如新,绝无点埃。山川俱在目,何必上高台。这恰是第七识意根之镜鉴的真实写照。)
悲学者寻流失源。作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早二过。灵台一点不揩磨。区区逐日贪生去。唤不回头争奈何。
(注:灵台一点尘埃落,人若愚痴恰逐佛。逢缘回首千帆过,一悟当知已渡河。)
无禅才云。雪窦老汉。颟颟顸顸。儱儱侗侗。更参三十年。也未会禅在。
(注:此乃真知卓见也。颟顸法义,儱侗禅机,洋洋洒洒,气势夺人。然其预设的“阿那个”,无非就是人人不知,日日不离的“真如”二字。此种东西,不可说亦不能说。何以故?说也说不到。古德云:说似一物即不中。可雪窦禅师非要说,但又不好好说。尽说一些玄而又玄的“四句语”。殊不知:离四句,绝百非,当下一个都不少者,就是禅!)
然虽如是。土旷人稀。试听下个注脚。乃颂云。瞎却摩醯三只眼。南北东西路不分。千林落叶无人扫。独自松门展脚眠。
(注:这里都是二谛学人,大展一谛佛脚。伟则伟哉!觉却非真!可惜许!)
且庵仁颂云。锯解秤锤。油煎石磉。两手擎来。有功者赏。
(注:铁牛怀育,石女生娃。和尚打伞,夕阳西下。禅风从此衰败也。)
缘生义颂。义列缘生笑未闻。孰呈布鼓过雷门。金刚铁券诸方问。报道三千海岳昏。
(注:禅风至此,简洁丧尽,唯留花拳绣腿了。语言很美,法义潦潦。但又美言曰:不执文字。正所谓:解行非一也。)
名实无当偈。玉转珠回佛祖言。精通犹是污心田。老卢只解长舂米。何得风流万古传。
(注:心田可污乎?大地可染乎?真如可脏乎?这就是"主语关",主语未明,话说不清,何言明心见性乎?乌呼哀哉!大忽悠者,古来有之。今人学禅,不可不查也。历史上,有几个会舂米的庄稼汉,会佛入禅了呢?)
迷悟相反颂。霏霏梅雨洒高层。五月山房冷似冰。莫道乾坤乖大信。未明心地是炎蒸。
(注:心地若明,万物了了。请问:什么是心地?)
道贵如愚颂。雨过寒云晓半开。数峰如画碧崔嵬。空生不解岩中坐。惹得天花动地来。
(注:捏目成劳,空心宴坐,感天动地,奇葩入坠。)
大功不宰颂。牛头峰顶锁重云。独坐寥寥寄此身。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到庵人。
(注:峰顶重云山下坐,百鸟不来春已过。不掩柴门驿客迎,风烟如染是非没。)
晦迹自怡颂。图画当年爱洞庭。波心七十二峰青。如今高卧思前事。添得卢公倚石屏 与时寡合颂。居士门高谒未期。闲隈岩石且相宜。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注:千古向佛者,知音难求也。正所谓:月向波心对谁说,缘逢千古唱大歌。明明历染皆为客,雪化滔滔逐浪多。)
皇佑四年六月十日。沐浴罢。整衣侧卧而化。阅世七十三。坐五十夏。建塔本山。
有诗言
/p>
雪窦门下幻亦真。
亡僧得火弄假身。
洞庭湖水一吸尽。
又见天山雪纷纷。
经文类《大乘密严经》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日照)译
直译:西蜀·净然
大乘密严经卷二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建立品第六
5、诸仁者!诸佛体性唯佛所知,佛之智慧最上无比。如释迦牟尼人中师子之所已得,汝诸佛子咸当得之。是故仁等应生净信,信为佛体必当解脱。斯人或作转轮圣王及诸小王,乃至或生梵天等宫而为天主。是诸佛子转复精进,于莲花藏清净佛土与诸菩萨莲花化生,入一乘道离贪等习,乃至降伏欲界天魔。夫精进者志无怯弱,光隆佛家王诸国土。诸仁者!若欲作佛当净佛种性,净种性已必为如来之所授记成无上觉,利益一切诸修行者。譬如大地与诸众生而作所依,又如良医善调众药,周行城邑普心救疗。佛亦如是,平等教化心无分别,设有众生割截肌肤心亦不动。诸仁者!内外境界心之所行,皆唯是识惑乱而见,此中无我亦无我所。能害所害、害及害具,一切皆是意识境界,依阿赖耶如是分别。譬如有人置珠日中,或因钻燧而生于火,此火非是珠燧所生亦非人作。心意识亦复如是,根境作意和合而生,此性非如阳焰梦幻迷惑所取,亦不同于龟蛙之毛及以兔角。如霹雳火,为从水生、为从电生、为雷生耶?无能定知此所从生。如见陶师造于瓶等,欲等心法与心共生亦复如是。诸仁者!心之体性不可思议,密严中人善能知见。
[解]诸位仁者!诸佛的体性(轨则)唯有佛自己知道自己。何以故?众所周知:诸佛智慧最上无比,即万事万物皆在之中,六道众生,一切有情皆在轨则的范畴当中行持着,譬如释迦牟尼当年也是,而不是创造。虽为人中之狮子,然其诸佛之子,亦将全部得之。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故,仁者应当生发出清净意根之信心。坚信自为,必当得证解脱。(注:清净意根上之如來者,诸法如义,法法如是,法法解脱。)其中,或者作转轮圣王,或者作小轮王,或者生于梵天等宫而为其天主。正是这些佛子们,于轮回中,转复精进,并于莲花藏之清净佛土中,与其诸菩萨于莲花中化现而生。入其一乘法之大道,远离贪瞋痴等陋习,乃至降伏欲界天魔。其中精进者,志无怯弱,光隆佛家,王诸国土。诸位仁者!如果想要成佛,就必须先期清净佛之种性。(注:凡清净佛之种性者,必须是在清净意根上,方可成就。)净佛种性之后,也即必为如来法义之所授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且利益一切修行者。(注:在此处,一切有情,皆为如如法尔,于此之时,没有不利益众生的。)这就犹如大地与诸众生的关系一样,大地为一切众生之所依止。若无大地,百草不生。又如良医善调众药一般,周行城邑,普心救疗。佛也就是如是尔,以平等教化之,从而心无分别,亦无凡圣。假使有众生割截肢体肌肤,其心亦不动摇。诸位仁者!注意谛听!内外境界,皆是心中之所行。此等皆是识之惑乱而生见。其中无我亦无我所。同时,也无能害与所害,以及害之所为与害之用具。以上一切皆是意识之境界,即依阿赖耶识,如是分别的结果。譬如有人置珠或镜于太阳底下,用之引火,或因钻木而求生于火,此种火,即不是珠镜所生,也不是人作所生,更不是无因自生。人类心中的,也就是如此道理。皆是由根遇境,二者和合而生意识。此种生性,不是那种阳焰与梦幻所成,亦非迷惑之所取,亦不同于龟毛与兔角。这就犹如霹雳之火,是从水生呢?是从电生呢?是从雷生呢?没有办法确定它是从哪里生发出来的。(注:一切缘起,皆是因缘和合而生。)又如同见其陶师造瓶等等,欲念等等的心法与其心共生的,也就是这样的。诸位仁者!心的体性是不可思议的,(注:凡能思议的必是相,性是相之关系。关系是悟。六道众生中,只有人类具备了悟性。)而这个悟性,只有中之行者,善能知晓与证见。
(待续)
法义研究类
西蜀·净然
法义研究
5、今日依此文共同研究
今日说说此文
释生如法师
原文
十、六识通过意根把种子存在第八识里,一切法都通过意根,意根是联系六识和第八识的中转站和纽带,一切法意根都默容。意根是六识染净的依靠依止,意根染污,就会指挥六识造作染污业;意根清净,就指挥六识造作清净业。另一方面,六识分别和造作的所有内容都作为信息传递给意根,意根才能了别、思量和作主,这同时就将信息落到第八识里,作为种子存下了。意根本身的一切活动也都落到第八识里,作为种子存下了。那么学佛法,最初和最后的下手之处我们就应该明白了。只有懂了如来藏法,才能通经论;要想懂如来藏法,就要证得如来藏;要想证得如来藏,就要参禅;要想参禅,就要修六度波罗蜜。如果我们开悟的条件都具足了,那么一个月当中所听闻的佛法,足以让我们开悟很多次了,断我见,也断很多次了。十一、问:能不能这样理解,我们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表义名言思惟各种问题,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这时意根虽然参与了,但参与得很浅。如果没有经过训练,意识很难用显境名言来思维。通过训练,如修定具有了一定的定力后,就可以不用表义名言,而直接用显境名言来思维。这时候意识和意根共同参与了,且意根能更深地参与。以上说法是否正确?答:显境名言的意思是,七识心与心所法,能够共同的把各种境界烘托显现出来,让他人理解和明了。七识心都有这个功能,不仅仅是意根有这个功能。表义名言,用字、词、句把内心的思想和境界表达出来,以让他人理解和明了。这是意识所具有的功能作用,意根没有,五识也没有。表义名言,分为语言文字和觉观思惟,觉观思惟也是意识的特性,意识能明了六尘境界,之后就能对六尘境界起觉观,起思惟。意根没有这种表面的功能作用,祂所起的作用是隐蔽的、深邃的、暗暗的、难以觉察的,其作用相当大。如果两个识的识种子少于分流,少于分别其他法尘,那么了别慧就能更加强大,其作用力就相当大,能攻克一切法。当定力增强时,六七识的显境名言作用突出,意根的作用突出出来,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其了别功能就会更加强大,对一切法可能都能思惟透彻,智慧涌发。
其他类
《阿赖耶识里的种子》
灵江*
上面说了阿赖耶识里的三种有漏种子(这三种种子都可称为名言种子,无始劫来众生生死轮回在里面种下了无量无边的善、恶、无记的有漏种子,因此轮回),下面说说无漏种子。
无漏种子不多,有三种:我空,法空,我法空;说白了就是这些种子一但通过修行起了现行,人就能渐入“空性”做事不住相了(也就是不着相),那么做好事就有非常大的福德,是能导向觉悟的福德,比人间福报大很多。那么做坏事不做相行不行,这是个悖论,因为人真的证入空性了,不可能还有贪嗔痴去做坏事,而且,如果不着相做坏事(也就是无所顾忌没有原因没有目的的做坏事),那得的果报也大得多,应该是最底层地狱了。
(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