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临床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大家好,我是小编阿权,今天和大家来探究一下中国图书业的发展,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
由于印刷术、造纸术、出版业的成熟、发展,社会对图书的多种需求—最关键的是皇帝重视藏书,朱元璋说“古先圣贤立言以教后世,所存者书而已。”朱棣还在文渊阁办过高级进修班,培养干部骨干—拉动了图书的积累和传播的历史性的高潮。《永乐大典》是这个高潮的结晶。
《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世界公认的大型百科全书,修纂此书的宗旨就是将天下古今的典籍编入此一书之中。参与大典编写的人员高达人,历时五年多,全书共卷,目录60卷,分装成册,达3亿7千万字。全书采用按韵与分类相结合的“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辑方法,依《洪武正韵》的韵目,每韵下分列单字,在每一单字下详注该字的音韵、训释和它的篆、隶、楷、草各种书体,然后分类汇集和这一单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辞曲等各项内容的原文,“皆直取全文,未尝擅改片语”(全祖望《钞永乐大典记》)。
只是以字为纲,类而列之—将余种书籍分门别类的整篇整段的抄入,所收典籍又极为广泛,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百家之言、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等,不再限于儒家经典和正史、文集,从而保存了许多古典文献。自清初全祖望开始从《永乐大典》中辑佚,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种典籍,卷,其中著名的有后来成为二十四史之一的薛居正的“旧五代史”、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地理名著《水经注》、史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流通治通鉴长编》,还有许多宋元人的诗文集。后来徐松从中辑出《宋会要》卷、《续中兴礼书》卷。
今人编辑的《全宋词》、《全金元词》有不少采自《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所征引的书籍,均据文渊阁所藏宋、金、元精本。清代学者曾用《永乐大典》校勘群书。
如同《永乐大典》的修纂保存传播文化的功绩让人叹为观止一样,这部大典的毁亡更令人浩叹。朱棣迁都北京时,大典随迁至京藏于文渊阁,嘉靖时重录了与正本格式装祯完全一致的副本,都藏于皇史成,但明末正本已下落不明,康熙年间在皇史宬发现了副本,已有残缺,雍正年间移入翰林院的敬一亭,到乾隆年间缺了千余册,到了光绪初年已不到0册,缺了一大半,到光绪二十年,竟不足册了,此后才是众所周知的洋人的毁劫,现在散存于世界各地约卷—还不是册。
真正毁坏文化长城的是“耗子”和“蛀虫”,不单是大典一案。编纂大典所用书均是文渊阁藏书,而文渊阁是朱元璋特建的藏书之府,将从大都运回的宋辽金元的国家藏书全部继承下来,还建立了一套从民间收购、储藏图书的体制。朱棣迁都后.在北京的午门东边又建——文渊阁,还嘱咐大臣不惜重金购求天下遗书,说的很有人情味:“士庶之家稍有余资,尚欲积书,况朝廷乎!”“金玉之利有限,书籍之利岂有穷也!”还说“书籍不可较价值,惟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皇室收藏图书一直保持着这种喜人的态势,以其无与伦比的权力和财力效果自然可观,但问题出自他们只重收藏不重管理,起端还在朱元璋,他废除元代管理图书的秘书监,国家藏书统归翰林院典籍掌管,典籍只有二人,从八品。
没有制度上的保证,皇帝高兴了大臣重视一阵子,没有严密的管理,更无整理、校书的活动,因此无论宫廷还是中央部署的藏书都因管理不善而散失严重,几乎是能近到跟前的人可以任意拿取。譬如杨升庵凭着其父杨廷和在阁为相,屡至内阁窃取甚多,这也许无损升庵的文明,类似他这样的也不是一两个,还有监守自盗的李继先,更要命的是以后的几朝皇帝对国家藏书不问不闻,馆阁大臣借而不还成为常事。直到万历年间,张营等编《内阁藏书书目》时,“视前所录,十无二三,所增益者仅近代文集、地志,其他唐宋遗编,悉归子虚乌有。”等到李自成进北京时把剩下的也都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