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美高中地理教科书难度的定量比较3C问 [复制链接]

1#

摘要:该文章是基于地理课程难度模型,利用模型量化比较《科学发现者》和《地理1》,确定其难度大小。借助量化模型比较可知,后者的教科书课程广度和教科书课程深度以及教科书课程时间都小于美国《科学发现者》的相关指标,但其教科书课程难度却大于美国《科学发现者》的难度。通过类比量化模型评定出来的结果,国内在编撰高中地理教科书时,据评定结果提出如下建议:增加学习知识广度,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其次合理调整、分配教学时长,降低学习负担的同时还能提高学习质量;最后优化知识点设计,增设可视化、参与度高的内容环节,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美教科书;难度比较;定量分析;高中地理

各科目的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最主要来源。在这样一个新的课改背景下,怎么编撰教科书才能够使得教学质量优良学生负担更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评价教科书的质量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难度便是其一。正是因为这便催生了量化评价工具,而且现如今对教科书难度进行量化评定的学者已经是随处可见了。在国内比较著名的便是由史宁中构建的数学课程难度模型,该模型不单单能够评定数学课程的难度,同时该模型作为量化课程难度的先行者也为其他学科的难度量化指明了方向。该文章也是借助史宁中构建的模型原理,将其运用到我们所需要比较的中美两国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的难度比较中,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我们国家的地理以及其他学科的教科书编写提供可以借鉴之处。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我们这个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国家高中阶段地理教科书的难度,所以我们选取美国的《科学发现者》和我们国家普遍使用的人教版《地理1》。同时我们选取这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并非将教科书中的所有细枝末节进行比较,我们需要在充分了解这两本书的前提下,将知识点总结归纳。再将其共同包含的模块主题利用量化模型进行比较。这样比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充分研究国外教科书的现状,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够更好的优化我们的课程改革。

二、构建高中地理教科书课程难度量化评价模型

(一)量化评价模型构建

首先我们要深入了解研究史宁中等人构建的几何教科书课程难度量化模型,充分理解该模型中核心公式的含义以及怎么样迁移利用。史宁中几何模型的关键公式为:N=α*S*T+(1-α)*G*T。该公式中字母N就是我们最终需要确定的课程难度;α是一个确定的加权系数,该系数的取值在0到1之间,不同学科课程,该系数有所区别。根据史宁中等人的研究公式中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含义,字母S为课程知识深度,公式中字母G为课程知识广度,公式中字母T为课程时间长短,而且不同的字母在模型中规定了赋值标准。这样我们将相关的指标量化以后就能够利用公式计算出课程难度的大小。我们将地理教科书量化模型参考史宁中构建的模型,确定《地理1》和《科学发现者》中各个指标的具体量化值。

(二)地理教科书G、S、T的赋值标准

1.量化模型公式中广度G的赋值标准

结合史宁中构建的几何模型理论,我们通过计算教科书中次级知识要点的数量来将课程广度量化。在教科书中次级知识点是指教科书中的第三级知识点。课程广度G的赋值规则就是利用量化的次级知识点的数量进行赋值,广度G与次级知识点的数量之间是成正比关系,即次级知识点越多,G越大。

2.量化模型公式中深度S的赋值标准

结合史宁中构建的几何模型理论和李家清所归纳得课程深度赋值表可知,课程深度S比较难以量化,这也直接导致了课程难度难以量化。在这里我们根据地理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将课程深度进行赋值,同时也是根据这个将深度赋值表进行优化修改,即毫无关联的学习要求,我们之间将深度S赋值为0;但是如果处于同一层次,出现了不止一个水平要求,那就取最高水平根据赋值表予以赋值。

3.量化模型公式中时间T的赋值准则

课程时间T的赋值在这三个赋值标准中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也是好理解的一个。《地理1》和《科学发现者》基本都可以将一节课赋值为一课时。

三、中美高中地理教科书难度评定结果

(一)课程广度依据赋值标准所得出的评定结果

依据课程广度G的赋值标准,我们将两个国家的地理教科书整理总结的不同主题模块进行评定赋值,两个国家地理教科书的不同主题模块之间G值各不相同,有差异小的也有差异比较大的。依据量化模型公式,我们用G1、G2分别表示中美两国教科书所有主题广度值的总和,通过详细的汇总结算可知G1=44,G2=75。

(二)课程深度依据赋值标准所得出的评定结果

通过利用模型评定可以发现,五个不同主题的教科书课程深度差异很小,一般而言中国的《地理1》教科书深度小于美国的《科学发现者》,但是“资源与环境”除外。评定各个主题的教科书深度值之和,可知S1=6.36,S2=7.06。

(三)课程时间依据复制标准所得出的评定结果

该评定结果得出过程比较简单,我们只需要统计计算中美两国地理教科书的课程时间即可。将两个国家的地理教科书各个主题模块上课时间加和可知T1=27,T2=75。

(四)最终课程难度的评定结果

在我们没有经过量化模型定量计算的情况下,我们的宏观上也会大体知道美国的教科书难度相对小于国内教科书的难度。在其量化模型评定后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地理1》的难度确确实实是大于《科学发现者》,N1=4.67,N2=2.76,可见差异显著。

四、建议

针对利用量化模型评定的中美地理教科书的难度结果,我们可以有目的、有逻辑的提出针对性建议,并将其运用到我们国家的地理教科书课程改革中,使得我们国家的地理教科书得以优化,具体建议如下:

(一)拓广度,开视野,强能力

通过研究量化模型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知道,拓宽课程的广度并不会很明显的增加课程的难度。就如美国高中地理教科书《科学发现者》的课程广度量化值很大,但其最后评定的难度值却比我们国家的低很多。但是拓宽课程广度对学生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正如《科学发现者》多处引入了科学家如何探索地理的相关技巧,这就使得学生的大大开阔了他们的科学视野。在这一方面我们国内的教科书是做的不够好的一个方面,在今后的课改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在合理范围内拓宽课程广度。

(二)调时长,减负担,增质量

因为通过模型公式我们可以知道,课程时长是的变化对课程难度的影响大且显著。我们在课改中必须调整减少课程时长,用更短的上课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便是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真正好的学习效果并不一定体现在上课时间上,而是最终体现在学习成果上。这里的时间更多的可以认为是效率,能够高效学习的效率将会使得课程时间T的对课程难度的降低贡献更大。

(三)优设计,降难度,提效果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知识点教学结构亦或者是教学顺序,使得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进而有效降低知识点难度。通过量化模型评定,我们能够定量的了解到在教材内容优化上,美国高中地理教科书长处颇多。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增加一些可视化、参与度高的实验环节,提供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减低课程难度,却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再者就是恰如其分的小结会大大提高学习成效,这就启发我们在课改过程中,不管是在教科书的内容编撰上还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知识小结的重要性,而且知识点小结应该多样化展示,如利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可以更直观、更具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