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王春莹拂晓报记者刘金明
乘上高铁列车风驰电掣。徐州东站至宿州东站,19分钟即可抵达。
坐上K路城际公交车,途经符离大道“山花烂漫”,徐州淮西客运站至宿州快客站,全程86公里。
越来越近的,不仅是交通。
位于皖苏两省交界处,宿徐现代产业园埇桥园不断与徐州市的产业、市场、科创、园区深化连接,其中55家企业为徐工生产配套设备。
在徐州市区大型商贸中心、医院附近常常会与皖L牌照的汽车偶遇。路过某个路口时,又会被萧县羊肉馆飘出的香味儿吊住了胃口。
徐州、宿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发展紧密。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在江苏考察学习期间,徐州市与宿州市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泉山区政府与萧县政府签订《深化合作协议》。谋篇才能起势,携手才能共进,两城深谙此理。
互通构筑发展纽带
一条纵贯南北的符离大道,将徐州和宿州两座蓄势腾飞的兄弟城市更加紧密地相连。
“在家门口坐上公交车就去徐州了,周末带孩子逛逛云龙湖,和去城区公园差不多方便!”2月10日,宿州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寒假期间,她在符离大道上“来回跑了三趟”。“春节前去徐州金鹰逛了逛,过完年又开车带孩子沿路去皇藏峪、大五柳玩了两趟。”
年11月30日,徐宿快速通道——符离大道建成正式通车,这是一条省际快速路,更是一条宿徐两市的“旅游观光路”。道路沿途包含5大景区、12个历史文化景点,将云龙湖与皇藏峪连成一线,集中展现了两地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符离大道的建成通车,带动徐州和宿州两地由“互联互通”向“快联快通”转变,有效提升宿徐两地交通一体化、强化淮海经济区协同合作、振兴两地旅游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江苏徐州和安徽宿州两地政府积极推动和双方交通主管部门直接指导下,徐州汽车运输集团与宿州汽车运输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徐州徐宿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设立跨省城际公交K、两条线路。
“城际公交投运以来,每月发送旅客最高峰达11万人次,乘车旅客以学生、就医、游玩、务工客流居多。”徐州徐宿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K线路由宿州快客站始发沿符离大道至徐州淮西客运站;线路秉承惠民、便民、利民的服务宗旨,由宿州快客站始发沿国道至徐州客运南站,沿线经过更多村庄。
年8月1日,睢宁县双沟镇(观音机场高铁站)至灵璧县城际公交正式投入运营;年12月15日起,徐州—萧县路城际公交部分班次延伸至徐医附院。
交通互联互通是淮海经济区推进协调发展的基石,两市城市发展的空间瓶颈进一步破解,有利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融合。
目前,已建成S符离大道、G北段、G泗县段、萧县G皖苏界至黄口段等多条线路,徐淮阜高速公路宿州段、S萧县段、砀山县G皖苏界至砀城段、灵璧县S皖苏界至杨疃段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徐砀商高速、宿徐高速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
徐州将继续加强与宿州等相邻地市在区域交通一体化上的密切配合和统筹协调,确保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协调统一、共建共享,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强力支撑。
贯通产业协作共建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二字,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更是如此。
在广识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车间,2米多高的机器人在电脑程序的控制下,将20公斤重的金属板吸至半空,旋转、弯折、挤压,形成供应合肥轨道建设的高压柜板。这是记者在宿徐现代产业园见到的生产场景。
宿徐现代产业园是宿州和徐州两市合作共建园区,位于宿州市埇桥区最北部、皖苏两省交界处,与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连为一体。“公司总部仍在徐州高新区,由于企业扩产便将生产基地搬到了宿徐现代产业园,不过两地往返十分便利,员工跨省往返有班车接送,全程只要15分钟左右。”广识电气相关负责人说,企业入驻宿徐现代产业园,先后带动了3家同类智能制造企业落地宿州。
年12月9日,徐州宿州两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原埇桥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建设宿徐现代产业园,并建立了战略谋划、高层推进、产业合作等工作机制,力求打造一体化发展“桥头堡”。
为何两地萌生出共建产业园的想法?“宿州与徐州地理相邻、文化相承、产业相连,双方经济互补性强。两市合作共建,有利于充分发挥徐州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推动两地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政策与服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宿徐现代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查阅年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加强与徐州等周边城市多维融合,谋划推进宿徐产业园建设,促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印证了宿州主动与徐州深度融合的强烈愿望。
年4月22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来江苏考察会议上,徐州与宿州签订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依据徐宿战略合作协议精神,徐州市铜山区、泉山区、睢宁县、徐州经开区与宿州市埇桥区、萧县、灵璧县、砀山县分别签署了4个合作协议,推进宿徐现代产业园区、泉山萧县合作园区等共建园区提档升级,搭建多层次产业、经贸对接平台。
宿州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徐州经济圈,深化与长三角城市尤其是徐州市的产业、市场、科创、园区的连接。年,宿州主动与徐州市铜山区、高新区对接15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6场次,重点招引一批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装备制造产业,协议总投资15.81亿元。
融通有为才能有位
江苏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引领徐州都市圈成为策应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新兴增长极。
从文件走向实践、从宣言变为行动。每一次相聚、每一次携手,都引起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