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济学思考数字化水平对出口贸易与技术结构 [复制链接]

1#

引言

经济学思考:数字化水平对出口贸易与技术结构的影响有哪些?总的来说,经济学家科斯将交易成本,也称为交易费用,定义为为达成一项交易而产生的全部成本。威廉森在一九八五年将交易成本区分为事前与事后两大类。与传统出口贸易相比,数字化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信息基建设施等为国际贸易带来成本的降低。

一、数字化水平对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路径

(一)成本节约效应

第一,在出口业务开发阶段,移动电话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使贸易双方拥有了相互搜寻匹配的有效途径,减少了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市场不确定性;加快公司决策的速度与效率,帮助他们抓住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并能有效地处理市场危机。同时,通过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普及,贸易双方的交易谈判、讨价还价都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故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匹配成本及谈判成本,促进市场运营效率,增加企业跨国间的合作。

第二,在出口商品物流方面,不断提高的信息化程度可以大大提升贸易的便利程度。使用通讯技术可以降低资讯的获取或传送延迟,提高事先计划的效能,实现沟通成本和签约成本的节约。

第三,出口货物交接后,交易双方可以通过网络构建的数字化平台进行结算、索赔以及售后服务,消除人工干预信息处理过程的影响,缩短单证的处理周期,提高交易的成功率,降低交易风险,并减少国际贸易的支付成本和交付成本。综上,数字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改变企业的交易机制、市场开拓模式以及客户接触方式,这些环节节约的成本会使企业出口产品时获得比较优势。

(二)规模扩大效应

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在使传统贸易的成本降低的过程中,其贸易范围也不断扩大,更多的出口贸易都通过线上来达成交易,出口贸易的边界被打破。对出口方而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降低搜索费用,而且可以减少广告费用,减少分销网络的费用,这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范围,提高了产品成功销售的可能性。

特别是对于我国的外贸公司而言,他们已经不需要借助媒体、国内、国际展览会等手段,而可以通过专业网站进行产品展示、搜索等,为企业在商业发展阶段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所以,通过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这个最大的营销平台,出口方可以24小时与需方沟通并达成交易,打破时差、地理的限制。

互联网成为他们谋取更多市场份额,寻找潜在的商品买方的最佳场所。对进口方而言,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各类平台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基于此做出选择。在上文也提到,目前个性化经济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趋势,在数字化变革的背景下,互联网发展导致了需求方的规模经济——消费者效用随着产品使用人数增加而增加。

基于网络平台,进口方可以与出口方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传达个性化需求。这有利于出口方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便捷的售后服务等来为进口方营造良好的合作体验,从而形成用户黏性和自发的口碑效应。用户黏性能够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口碑效应也可以通过网络形成链条式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利于出口方出口规模的扩大。

二、数字化水平对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影响路径

(一)研发投入效应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创新与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思想和技术创新则来自于对研发活动的投资以及对知识的有效使用,且新知识的创造具有外部性。研发投入是国家技术进步的最直接手段之一,也是促进我国外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产业的发展依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是实现出口复杂提升的根本途径。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会使得创新因素在全社会流动,创新推动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将创造和积累新知识,而新知识的创造运用会促进技术进步。

数字化投入构成比较优势新的来源,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实时分析消费者数据和生产数据、优化自身的决策和生产销售过程,提升投入要素利用率,使出口绩效得到改善。同时,除了提高企业生产率外,研发投入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有巨大潜在效益,能显著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推动对外贸易升级。

目前,我国企业目前的研发投入主要是通过对科研人员的投入来创造和积累知识,由此带来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长。这对产品技术升级、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生产流程再造以及新产品的问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成为企业贸易形成出口优势的重要要素。

(二)技术溢出效应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除了通过自身的研发投入来实现技术创新,还可以通过吸收技术的外溢来推动产业技术的发展。技术外溢可分为两种类型:本土技术外溢与国际技术外溢。本文主要从典型的本土研发投入和FDI这两个途径来进行阐述。

本土研发投入主要通过技术共享、设备共享、知识共享三种方式来促进技术溢出。具体的,企业可以从公共研发机构采购技术或专利,用于大规模生产;可以利用科研院所的先进设备和仪器进行分析、检测和测量。

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文献和专著、参与高校学术论坛等方式来吸取公共研发机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知识和成果。北京的“中关村模式”是高校和研究机构为高技术产业提供支持的典型范例。一大批著名的公司,如北大方正、联想等,都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外溢中获益。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通过竞争效应、示范-模仿效应和培训效应三个渠道发挥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初始阶段,给东道国的企业造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在FDI进入东道国市场的这个过程中,低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的本土企业和仅仅只会“山寨”的企业会走向灭亡。

而此时,不断自我提升的企业会通过期初基础的模仿外资企业的产品外观等逐步提升到模仿外资企业的管理流程,最终东道国企业在模仿的基础上也对产品等进行了创新改造。这就是示范-模仿效应在企业产品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简略过程。同时,由于员工流动的影响,FDI企业通过全面培训员工所获得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将会外溢。

目前,我国手机、家电制造业在全球成为重要生产基地,就是FDI的技术溢出使中国产业创新形成出口优势的真实写照。研究表明,本土技术外溢中,高校和其他科研院所对产业创新具有正向溢出作用。国际技术溢出中的FDI技术溢出效应能对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有显著正效应,有助于推动我国出口产业链的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