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目标:
(1)能够准确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把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区分水循环的类型。
(2)结合实例,把握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树立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人地协调观。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及成因
1,概念: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
3,成因
①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存在“固、液、气”三态变化。
②外因:太阳辐射和重力能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
(2)水循环的类型
水循环示意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分类: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1,海陆间循环
发生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
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作用:又称大循环,是最重要的循环。促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例证:长江参与了地表径流环节,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环节。
2,陆地内循环
发生领域: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
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作用:循环水量少,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少,但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的作用。
例证: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3,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节:蒸发、降水
作用: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作用。
例证:发生在海洋上的暴风雨,如未在陆地登陆的台风。
(3)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示意图
注意:水循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海洋上空的水汽只有一小部分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参与海上内循环的水量最多。
(1)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循环也有陆地内循环。
(2)海洋同时参与海陆间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3)海陆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是双向的,但是从海洋输往陆地的水量更大。
(4)人类活动通过影响水循环的径流输送和水汽输送等环节来影响水循环。
方法技巧:一、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陆地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参与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二、简图表示水循环的类型
图中1,2,3,4组成海陆间循环;3,5组成陆地内循环;1,6组成海上内循环。
知识链接: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与物理学中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三、根据水体的来龙去脉分析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
就某一水体而言,可以从来源(收入)和去向(支出)的角度分析。例如,陆地水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支出包括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和下渗。在一段时期内,降水量是一定的,在蒸发(蒸腾)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如果地表径流增多,则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反之,如果下渗增多,则地表径流减少。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2,促进水体更新:在水循环过程中,水体的运动、转化、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3,不断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通过水汽输送,海洋不断向陆地补充淡水,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4,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流水作用可以塑造各种地貌。
5,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水循环与大气环流、洋流的共同作用会影响全球的气候,进而影响全球的生态平衡。
(2)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淡水资源短缺额原因
1,人类过度用水,超过了水体的更新速度,导致水源性缺水。
2,水资源遭受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
方法技巧: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地理问题
(1)沼泽地的形成——“来水多,去水少”
(2)内流河断流的成因——“来水少,去水多”
考点点拨
一:水循环的环节
一般情况下,海陆间循环主要有五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主要有两个环节(蒸发、降水)。但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都可能发生水汽输送,只不过海洋上空向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是最主要的输送方向。径流在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都存在。分析水循环环节时要分清空间区域和箭头方向,一般箭头向上为蒸发,箭头向下为降水。
二:区分水循环类型的方法
(1)联系的圈层不同: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2)海陆间循环的区域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而其他两种水循环的区域则只有陆地或海洋。陆地上外流区域的水体,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
(3)过程和环节不同: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而其他两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和降水。海上内循环不存在下渗环节。
(4)参与的水量不同:海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大,陆地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小。
三、水循环的意义
(1)联系传输作用:水循环是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纽带,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的转换和传输。
(2)迁移交换作用: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转换。
(3)平衡更新作用:使地球的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4)改变塑造作用:水循环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
(5)调节影响作用:调节全球的水热状况,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教材深度拓展:
一、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城市地面硬化使降雨时地表径流增加,形成城市内涝。
修建水库硬化路面调水工程
(2)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增雨等。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5)影响下渗,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人工降雨开采地下水植树造林修建梯田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1)陆地水体类型及其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2)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也存在差异。
1,雨水补给
补给时间:多雨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降水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我国主要分布区: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径流量季节变化示意图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补给时间:春季
主要影响因素:气温高低、积雪储量、地形状况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地区
径流量季节变化示意图
3,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补给时间:主要在夏季
主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我国主要分布区:西北和青藏高原区
径流量季节变化示意图
4,湖泊水补给
补给时间:河流源头处的湖泊全年补给;其他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补给
主要影响因素: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
我国主要分布区:普遍
5,地下水补给
补给时间:地下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
主要影响因素: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我国主要分布区:普遍
径流量季节变化示意图
三、河流补给类型判断
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判断其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分析流量的变化特点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大气降水补给
1,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气候区:全年补给;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2,季风气候区:当地夏季(夏雨)补给;夏讯。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3,热带草原气候区:当地夏季(湿季)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4,地中海气候区:当地冬季(冬雨)补给;冬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或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1,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2,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3)河流径流量稳定—一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
1,中下游地区的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到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与河流水可以相互补给。
2,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且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水有互补作用。
防错辨析:一、外流区域只有海陆间循环一种类型?
错误。水循环按照发生的领域分为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外流区域范围指供给外流河水源的区域,主要是陆地区域,因此,外流区域也存在陆地上的陆地内循环。
二、水循环可以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更新,因而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错误。不同水体的自然更新周期不同。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但是不同的水体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因此,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使用水资源超过其更新周期,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或者水资源遭到污染,也会导致水资源短缺。#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