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图文化及其价值,看完真的长见识 [复制链接]

1#
北京青少年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

地图是国际上的三大通用语言(音乐、绘画、地图)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自年8月至年8月为“国际地图年”,充分说明了地图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地图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文化的载体,“地图构建世界,而非复制世界”,这就是地图的魅力所在。


  地图文化作为一种科学文化,与人类社会的演进及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图历史、地图哲学、地图产业等密切相关,对探讨地图演化规律,推动地图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就是研究地图文化的目的。地图文化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是以文化视野诠释地图,用地图解读文化。
  地图与文化
  地图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地图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地图活动又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的面貌。可以认为,地图活动已经形成了特殊的亚文化,我们把它叫作“地图文化”。
  就构词法而言,“地图文化”由“地图”和“文化”两个概念“组合”而成。“地图文化”既不全等于“地图”,又不全等于“文化”,它是“地图”与“文化”的交集。地图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和文化现象。
  “地图”与“文化”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两者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类创造的财富。这是两者的共同性。
  “地图”与“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主体的差异,文化的主体既可以是人类的全体,也可以是某个社会群体;而地图的主体仅指社会中特殊的群体――地图共同体(设计者、制作者、使用者等)。
  其二,主体行为的差异,文化概念中的主体行为广泛;而地图主体的行为相对集中,一般限定在以地图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范围之内。
  地图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的地图所承载的相应的特殊文化形态,是地图“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知识链和地图“资料(数据)获取-处理(生产)-应用”产业链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地图文化的特性


  地图文化具有时间性、空间性、科学性、整体性和渗透性、大众化、审美性等特性。
  第一,地图文化具有时间性(时代性、时限性、时效性)。从时间尺度上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图文化形式,因为不同时期的地图文化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演进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在的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以“工具-材料”为主要引领的发展阶段,到以“动力-能源”为主要引领的发展阶段,再到以“信息-网络”为主要引领的发展阶段,现在正在进入以“生命-智能”为主要引领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地图演化经历了原始社会和农耕社会古地图的萌芽、兴起和发展,到工业社会基于大规模三角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照相平板彩色印刷技术应用导致的地图生产工艺的变革,再到知识经济社会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电子)地图、网络地图、移动地图、知识地图、地理信息系统、虚拟地理环境的历史性和根本性变革。社会稳定、生产力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是地图演化的充要条件。
  第二,地图文化具有空间性(地域性、地理性、地方性)。谈到地图的起源,学界和业界都有一个共识:地图有着几乎和世界最早的文化同样悠久的历史,即“文图同源”。
  人类最早的文明有五个,从西向东依次是:地中海上的克里特文明或爱琴海文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西亚的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或哈拉巴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文明或远古中国文明。回顾地图发展史不难发现,古希腊的荷马地图、爱奥尼亚地图、埃拉托色尼地图、托勒密地图,映射着地中海上的克里特文明或爱琴海文明;埃及尼罗河的季节性泛滥诞生的原始地图映射着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古巴比伦人在陶片上绘制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巴比伦地图映射着两河流域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古代测量的原始地图映射着土著达罗毗创造的哈拉巴文明;我们国家在黄河流域的堤防和灌溉工程兴建中出现的汉代黄河水道图映射着黄河流域文明或远古中国文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图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地图文明同人类文明一样,都是通过“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双重作用,在时司的坐标上,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形态嬗变,在空间的坐标上一次又一次地扩展地域的范围,由小到大,直到在全球逐渐发展起来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