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要义——陆地表层系统研究的思维基础》
宋长青著
专家力荐
建立地理学系统综合的思维体系,是地理学理论深化和综合研究的迫切需求,是避免地理学走向“空心化”的学科使命。《地理学要义》一书具备几个特质:一是视野广阔,探讨了地理学的本质特征与独特的学科问题体系,对地理学发展具有全局性把握;二是思想深邃,提出了地理复杂性的概念内涵、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对地理学理论前沿具有独到见解;三是案例鲜明,阐释了理解地理“耦合”实现地理“集成”的科学路径,对地理学综合研究实践给予具体指引。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
由宋长青教授撰写的《地理学要义》学术专著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我国地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的重大成果。该书站在地理学百年发展的历史新高度,围绕地理学要义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创造性的回答了现代地理学特征、理论突破、方法构建、技术提升等关乎地理学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将对我们深入认识和理解新时代地理学特性与基本问题、地理学新内涵、地理数据特征与功能、地理“耦合”与地理“集成”途径、地理学研究范式等带来重要启发和指导,该书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王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宋长青教授的《地理学要义》,以揭示陆地表层系统本质特征的复杂性为对象,以新技术、新方法、新数据基础为支撑手段,提出了耦合多要素、多空间、多尺度、多界面的区域地理学综合方法的新路径,指明了突破地理学综合和集成研究卡脖子难题的正确方向。
中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各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国土空间要素配置成为一个新的地理学综合分析对象,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方法、技术、模式,以支撑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和重大行动的决策建议形成,《地理学要义》无疑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和准则。
——郧文聚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
重要看点
地理学既古老、又年轻。它始于人类祖先对地理现象的记载,但作为现代科学的地理学,它的发展则晚于物理、化学等学科,至今只有上百年的历史。地理学经历从知识、到科学,再到决策的发展过程。当前,地理学的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凸显。
地理学研究陆地表层,即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的自然—社会综合体。区域性和综合性是传统地理学的两个核心特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强度日益增加,自然与人文两种驱动力共同作用,使地球表层的复杂性本质凸显。地理复杂性成为新时代地理学的又一核心特征。
本书针对地理学面临的基础性学科问题展开讨论,
力求明晰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学科复杂性特征;
力求解析地理数据总体特征、认识地理数据质量与解决地理问题的功能;
力求探寻地理综合的思路,从要素、空间、尺度、界面等方面归纳地理耦合的方式,为地理综合集成奠定思维基础;
力求总结地理学的研究范式,阐释不同地理范式解决地理问题的科学研究准则。
作者介绍
宋长青,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任孢粉学会、青藏高原研究会、土壤学会常务理事;任《地理学报》、《干旱区地理》、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副主编,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委员等职务。
编辑推荐
①意义:为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②功能:整体把握当今地理学研究的思维基础;③特点:总结到位,语言精炼;④用途:为地理专业研究生和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
全书目录
一、地理学的特性与基本问题
(一)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
(二)地理学的学科基本特性
(三)地理学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地理复杂性:地理学的新内涵
(一)地理学发展面临的时代困境
(二)地理学面对的新时代特征
(三)新时代地理学的新特征
(四)复杂地理系统(五)复杂地理系统的核心问题与研究方法
(六)地理学面临的新挑战
三、地理数据的特征、质量与功能
(一)陆地表层系统与地理研究的释义
(二)地理数据在地理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三)地理数据的特征
(四)地理数据的质量评定
(五)地理数据解决地理学科问题的功能
四、地理大数据为地理复杂性研究提供新机遇
(一)重要概念的范畴与约定
(二)地理大数据与地理学研究范式
(三)复杂性科学的相关概念
(四)地理大数据中的复杂性分析方法
(五)结论
五、理解地理“耦合”实现地理“集成”
(一)地球科学“耦合”研究的科学实践
(二)地理“耦合”的内涵与研究实践
(三)地理集成的基本路径
(四)结论
六、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一)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
(二)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
(三)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
(四)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
附件: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建议
(一)研究背景
(二)科学目标
(三)核心科学问题
(四)研究主题与集成研究平台建设
(五)实施方案
(六)经费使用计划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