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诗 [复制链接]

1#

前几天写了两句关于读书的温暖心境,读书于我而言更多的是陪伴和开悟。

不同的书籍带给我的各有不同,其中记忆深刻的是那部《山海经》。

这本书第一次遇见还是十几年前,最初吸引我的是书的名字,所以我很好奇第一次翻看。

书中的珍禽异兽,神鬼怪谈,不断变化的地图,甚至书中的每个文字都让我感到惊奇,但更多的是迷惑和不解。

不解之一就是书中不断变化的地理图标。

对于这本书,究竟是现实还是神话,我一直没弄懂。然而生活的惊喜无处不在,很难想象这样的拐角会出现。

唐诗里的唐朝,我们知道有多少?

读书时就很喜欢唐诗宋词,陆续也买了很多书籍。那时如果有人说诗词与文学与地理学都有密切联系,我会哈哈大笑觉得很扯淡。

这样的认知里,我遇见了这本《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和文学》,我才相信原来真的可以有关联呀!

这本书读了很多天,第一感觉是内容既有趣又晦涩难懂。就这样一字一句地抠字里,慢慢品出一点滋味来。

把中唐时期的名家诗词放到地理学里,居然看到了诗词里另外的天地。

这本书里居然有介绍《山海经》的形成,《山海经》源于早期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山经》,按照陆威仪的观点,《山经》是各种神话和传说的空间性安排。

而这本书恰恰是把我们熟悉的诗词文学,制图和地理学,三者通过空间想象来糅合和解析。

这样一本书的作者,如何写出这样的作品来,让我很钦佩,毕竟能把老百姓也涉猎的诗词,文学,制图学等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在大众眼前,不得不说这是作者的学识与勇气的结合。

那么作者是谁呢?

王敖,耶鲁大学博士,现任美国维斯大学东亚学院副教授。作为从事研究唐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书中介绍说他的诗歌向来以“用典繁复,意向晦涩”的特点。

这一点在这本书里清晰可见,虽然读起来有些费劲儿,但是却可以勾起我的好奇和探究。

以我粗浅阅读后的感受,我来说说对于这本书该如何去读。

我觉得对于历史文化的小白来说,可以从三个角度去逐层深入去读这本书。

第一个角度:新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就如我对《山海经》的理解,一贯的死抠硬理解依旧不得法门。而换个角度,把地理学、制图学和文学联系起来,仿佛几种蔬菜放到一起和肉糅合,反而成了新的美味。

诗词结合地理学知识,不仅不会让诗词变得晦涩难懂,反而让诗词由骨感变得现实丰满。

如果不读这本书,你很难想到我们熟悉的诗词里,居然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一些风土人情和神话典籍。

第二个角度:与现实存在的联系!

收获学习里的惊喜!

我们很多时候会迷惑不解:我们学知识,学习诗词,谈论文学,为了什么?难道单单是为了欣赏而欣赏?还是为了积累而欣赏?

如果看了作者的研究,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我们会意识到很多时候,知识不是枯燥和单一的。用不同的思维和角度去切入,收获的是不同层面的美。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究竟还该如何学,又如何用,其实是我们给自己设了框框,想当然觉得该学这个,那个不好之类的。

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的是从未涉猎的知识领域,更有书作者不一样的研究角度。

第三个角度:世间万物息息相关,现实与空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这本书会让我们的视野拓宽,会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学科里找到共同点。

固有的思维模式虽然稳妥,却少了头脑思维的风暴。

在这本书里,你会看见曾经认为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联系,但这样的联系又呈现出别往的风采。

就像我们如果单一去读《山海经》,或者颜真卿的道教碑铭,我们一下就能理解其中精髓者,其实不多。

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结合视觉或者我们熟悉的部分去理解,结果会截然不同。

这本《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可称之为学术著作,然而却是对自己思维方式的拓宽。

万事万物都是有微妙的联系,我们缺少的是可以糅合这些的媒介而而已。

有幸读到这本《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虽然读起来晦涩难懂,但是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如果你也喜欢诗词,或者《山海经》,不妨读读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想起一首诗,送给大家: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