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度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好书评选会”隆重举行。多位高校学者、文化界人士、资深编辑、资深媒体人代表和聚珍的编辑共聚一堂,评选本年度十佳图书。
本次评选,遴选代表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出版方向且双效益表现突出的年图书。
其中既有面向大众解读传统文化的《古人的生活世界》《食色里的传统》及“中华经典通识(第一辑)”这样轻松好读的大众普及读本,有《古笔》《阳明学十讲》等学术底蕴深厚的大众历史文化之作,也有《敦煌守望四十天》这样带着烟火气的轻阅读图书。
经过与会嘉宾严格而热烈的评议,匿名投票产生了“年度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十佳图书”。
董铁柱著《演而优则仕——〈世说新语〉三十六计》
作者承袭了他的老师魏斐德一贯的历史写作风格“和颜悦色,道不远人”,将《世说新语》里事件繁杂、人物跳跃、先后没有逻辑关系的短章,通过重新定位、梳理,形成一种更贴近今天生活的主题,在作者的带领下,犹如阅读推理小说般,抽丝剥茧,可以看到有限文字背后很多的场面,让“阅读”变成“悦读”,大大提升了阅读的乐趣。而对于《世说新语》的解剖,新颖独特,体现了作者的理论素养。
艾俊川著《中国印刷史新论》
这是在印刷史研究领域很有分量的一本书,在方法论上有很大的突破。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但是在雕版印刷的起源、活字印刷的工艺等方面,至今仍有许多争议。作者凭借在古籍鉴定方面的深厚功底,综合了包括版面观察和语义考辩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得出了许多站得住脚的新结论。
王学雷著《古笔》
《古笔》令人耳目一新,题材新颖,既契合了当代人的趣味和追求,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普及,还契合了上海精神中“雅致”的一面,很有格调。书中图片很有吸引力,开本的选择让人感觉很舒服,打开以后有空间上的延展度,版式设计以及装帧等也给了读者很好的翻阅体验。这本书很有中华特色,是既坚持中华书局传统,又面向大众的一个很好的选题取向。
于赓哲著《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
传统医学一直存在一些说不清楚的面向。这本书的作者于赓哲是医疗史研究的著名学者,通过对海内外史料的细致爬梳,结合许多实际案例,探索了传统社会中疾病与人心、医疗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一本书,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古代医学的本来面貌。在疫情尚未终结的今天,能给读者带来很多知识和心灵上的启发。
蒋理著《敦煌守望四十天》
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有特点、很新颖,在敦煌热的背景下,寻找到一个小切口,在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作者体验性的写作,可以与读者产生共鸣,比起简单罗列知识的著作是有开拓的。图书制作精心,图片质量和处理很到位。与众多有关敦煌的图书有所区别,本书另外一个细节是图注很详细,这对于普通读者很有帮助,也很贴心,说明出版社在技术处理上很注意为读者考虑。
陈引弛主编,张国刚、郭永秉、陈引弛、竺洪波、詹丹著“中华经典通识”(第一辑)
聚珍的“中华经典通识”是经典通识著作中的典范,内核是一流思想,却以大众的理解水平来写,把高端学术变得易为大众接受,把前沿的思想介绍给大众,契合上海精神中“理性”的启蒙这一方面。丛书作者都是在此领域耕耘多年的学者,在写作时候是动脑筋的,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的注意,清晰的问题意识,学术性和前沿性兼具。图书品相很惊艳,尤其是装帧设计很精美,包括图片的处理,平装锁线也有很到位的处理。这是聚珍“轻学术”的杰出代表,期待持续开掘。
周志文著《阳明学十讲》
这是很让人惊喜的一本书,立论与众不同,包括对理学的理解非常好,学术含量很高,也有很高的知识深度,是非常好的学术原创书;但非专业出身的人读来并无障碍,讲得很有道理,又很有文采,有故事,有细节,是很好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可以令读者对一些原本感觉很远的内容产生亲近感,形成了学术出版与大众的沟通。
葛剑雄、孟刚主编《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
本书作为谭其骧先生历史地理学的代表作选本,具有极高的学术含量和知识含量,又极大地增强了严肃学术的亲和力,满足了大众和大众里的一部分专业读者有针对性的阅读需求,极大地拓展了谭其骧先生的历史地理学说在普通读者中的影响,也是弘扬上海文化一个很好的举措。在装帧上和用纸方面等都很用心。
上海市徐汇区文物局主编,张伟、张晓依著《土山湾画馆人物志》
《土山湾画馆人物志》体现了上海聚珍的中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