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路曼曼其修远兮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还是“路曼曼其修远兮”?

杭州语文老师对课文产生疑问,楚辞专家这样说


  到底“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事上周“吵”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很多人觉得自己记忆出了问题。


  没想到,最近有人发现,另一篇耳熟能详的古文里也有类似争议:到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路曼曼其修远兮”?


  昨天,本报撰写的#是路漫漫还是路曼曼#话题也上了微博热搜。


  最近,杭州一位初三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语文课本里的一句诗“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她心里“咯噔”了一下。


  “印象中,我读中学时,书里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平时写文章,用到这句话也比较多,用的是‘漫’。”


  好奇之下,她决定“求索”一番。她找出上一版本的语文书,发现用的字也是“曼”。她又去查找了以前的期刊、杂志等,发现对于“曼曼”“漫漫”的讨论一直有。


  “有些甚至说‘曼曼’是错别字,或者判定‘漫漫’是误用。不管是‘曼’还是‘漫’,都是表示长远的意思,在意义上是都可以的。但不清楚是不是后来改了?还是两个在通用?”这位老师在查阅许多资料后,更迷茫了,“同学们在写励志主题的文章中,经常引用这句话,他们也困惑,到底哪个才是对的?”


  钱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路曼曼其修远兮”这句诗,出现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中。该综合性学习内容的主题为“君子自强不息”。文中表示,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课本里列举了三句诗词名句,让同学们感受古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其中之一就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中课本有《离骚》的内容,但因为是节选,并没有涉及到这句诗。


  钱报记者查阅了目前书店里的部分《楚辞》图书,发现“曼”“漫”两个字都出现过。而在近年的报刊中,用“漫”更多一些。


  钱报记者请教了楚辞学研究专家、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家骊。林家骊是浙江大学楚辞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译注了中华书局版《楚辞》。


  林家骊表示,不管是用“曼”还是用“漫”,都是可以的。


  “古汉语中,字通用的现象很普遍,不需要纠结,‘曼’和‘漫’都可以用。”


  细细分析,“曼”是本字,“漫”是俗借字。“曼”“漫”两个字是可以通用的。最早的《楚辞》抄本作“曼”,唐《文选集注》本、《文选》尤袤刻本作“曼”,《文选》陈八郎本、《文选》六臣注作“漫”,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均注:“曼,一作漫”。后来钱杲之本、黄省曾本、朱多煃本、毛晋本、庄允益本都“同洪本”,等等,不一枚举。


  另外,林家骊表示,从声韵学上来看,“曼”“漫”二字上古都属于明母元部字,两字可以通用,没问题的。


  记者手记

在争论中,愈辩愈明


  最近,关于教材的讨论有点多。


  网友们热议,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查阅资料,寻找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路曼曼其修远兮”?


  比起纠结是否“记忆的偏差”,我们更在意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很多人身上,尤其是同学们身上显露出来的探索精神。


  其实,这几年,同学们给教材挑的刺有不少。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张裕周同学发现,七年级上册教材《人文地理》中存在一个小错误。


  上海小学生指出美术教材配图上的“现代树叶”其实是数亿年前的古生物“海百合”。


  四川天府新区华阳小学四年级学生成功推翻了数学课本上的“标准”答案……


  课本,对我们来说是神圣的,是孩子们获取知识的来源,但面对课本可能存在的错误时,老师、同学们都敢于大胆地质疑,这,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求索”精神。


  在寻求真相的过程中,同学们心怀对学习的严谨、对知识的敬畏。现在的很多孩子通过大量阅读,掌握了更丰富的知识,有了更开阔的眼界,这些都成为他们敢于质疑的底气。


  作为家长、老师,更应该为孩子们高兴,想方设法当好他们的“脚手架”,鼓励他们,帮助他们,用科学的眼光去质疑,用科学的方法、坚持不懈去质疑。哪怕最终并不能有一个完美的结果,甚至是一次失败,对孩子们来说,整个“求索”过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对知识、真相探索的可贵,这本身就是一次学习、一种成长。


  字斟句酌,比起获得一个标准答案,更能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创造力,培养勇于探究的精神,这不正是学习的真谛吗?


  当然,我们也希望教材的编写者,再多一丝严谨,多一份探索,有错必改,为孩子们做好榜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