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育“四会一长”时代新人
——五育融合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
一堤XX,开启XX平原文明起点;一条XX河,润泽XX沃野千里;一所“有温度”的学校--XX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分校就坐落在智慧XXXX河畔。
XX附中新城分校XX年建校,是一所实施两自一包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的公办学校。学校占地面积XX亩,建筑面积XXm2。现有教师XX名,初中学段三个年级XX个教学班,在校学生XX人,今年XX月刚开办的高中学段XX个教学班,XX名学生。
建校XX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学校赓续XX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精神血脉,传承XX附中“人文滋养,百年树人”教育情怀,确立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办学理念,本着“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的办学愿景,构建和实践“全人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建设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转变,着力培养“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长于研究的人”。
“全人课程”体系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德育主题课程、艺术修养课程、健康生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国际理解课程”六大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课标的出台,课程理念的演化推进,学校全人课程项目推陈出新,总体架构持续升级完善。经过二次升级,全人课程体系从1.0版本“全人课程”上升到目前的2.0“1+N全人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和目标
学校以“毓德立品格物致知”为校训,以“既对学生现在成长负责,又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为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发挥每一个学生最佳的主体状态,突出课程育人。利用社会、家庭、学校资源,构建“1+N全人课程”校本体系,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掘学生个性特长,为每一位学生未来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培养“四会一长”时代新人。
二、课程体系
“五育融合”理念和学校培养“四会一长”学生的育人目标方向相同,愿景一致,所以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并不打算完全抛弃“文化基础课程、德育主题课程、艺术修养课程、健康生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国际理解课程”六大领域的1.0课程体系版本,只是进一步强化和强调“文化基础课程”中的五育融合,把它单独作为“1课程”,即升级为“1+N全人课程”体系。整合并落实基础性学科,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科学、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整合,坚持“有融则融”“有需则融”“主动包融”的原则,实现“学科内融合”“跨学科融合”“超学科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课程实施
(一)融合课程的“三个类别”
1.学科内融合,主要指知识与知识的融合,分为课时内融合、单元内融合、跨单元融合。对国家基础性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纵向或横向的逻辑呈现,使学生所学知识结构化,理解更深刻,掌握更扎实。如语文、音乐学科以大单元的方式组织学习,从目标、内容、策略和评价等四方面进行整合重组,进行学科内融合,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在具体章节的具体课时根据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跨学科融合,比如七年级下册音乐课《沂蒙山小调》,就可以融合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地理,还可以在音乐试听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听觉画出音乐意境,从而融入美育的元素,在讲解歌词时可以借助语文“顶真”修辞手法来讲解咏叹的歌词特色等;七年级上册语文课《蝉》可以融入地理、生物、历史等知识。通过学科内和学科间融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2.活动融合,主要指主题式活动课程中的跨学科融合。在主题式活动课程中,把一个主题活动置于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老师和学生需要在多主体的协作中应用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比如“球类活动月课程”,单单一场排球比赛,就需要体育老师、班主任、保健老师、学科老师等共同参与,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体育专业的知识、有德育礼仪的知识,有计分、积分的数学知识、有新闻宣传口号的语文知识、有海报宣传服饰的美术知识,还有场地布置、场地清洁劳动知识等,需要活动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学校“新城农场”课程的实施是德智体美劳融合式教育的学校现场。
3.文化融合,主要指学校文化与学科融合、文化与领域的超学科融合。分为物质文化的融合、制度文化的融合和精神文化的融合。班级的文化墙,有“班名”“班徽”“班花”“班旗”“班歌”的解读,融合了传统文化、国际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入学科知识、班级特色、班级公约,融入了对美的理解和呈现,融入班级精神的元素等,还有黑板报、年级文化、“敬善和真”廊道等,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会“说话”;校园每一种教育教学行为,都可能对孩子的生命成长具有综合影响,产生综合效应。各育的成长效应往往是相互贯穿、相互融通和相互滋养的,校园“处处皆教育”。
学校自开办以来,着力把“三风一训融入学校文化营建”,通过“三堂四节”活动习养德行,通过“十心三廊”环境润养德性。为了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学校将升旗仪式课程化,在每周星期一升旗仪式都有一环节《经典传诵》,按学期和板块划分,学生人手一册,学生每天入校即读、入室即学;每到星期一升旗仪式,由推介人面对全校师生解读诗词,由传诵人朗诵或咏唱,再由全校师生一起诵读,从而传承文化、领悟精神。
在升旗仪式上,值周总结固定有五个环节。一是上一周的德育、教学总结,二是“历史上的今天”,三是“国际风云”,四是“国内时事”,五是“新城快报”。学校致力于通过单课与群课的结合,文科与理科的融合,学校与社会的融合,让学生既有埋头读书的能力,也有抬头看路意识,还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情感与胸怀。
(二)融合课堂的四种形态
1.创生式,主要应用于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分享-创生”课堂范式是指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分享学习单”为载体,以“对话”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以学生参与多种视域融合的“对话性讲解”代替教师独霸话语权的单向度“独白式讲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主题式,主要应用于德育课程、国际理解和健康生涯课程等活动课程中。把主题课程置于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隐含在主题背后的知识和能力,达成学习目标。例如礼仪仪式课程、缤纷新城艺术课程、活力新城体育课程、《以茶知礼,以劳育人》研学课程多安排为主题式的学习活动,围绕一个德育主题,带着任务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跨领域融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主要应用于“1+N全人课程”中的“N课程”。因为我校88.2%的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其家长75%以上文化程度都在高中及其以下,所以希望学生在校外、在家庭进行五育融合教育的补充比较困难。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学校每周三下午安排一节90分钟长课,让全校学生进行“全面、全领域、全人”的混龄、自主、分层走班式拓展性学习,现目前学校开出的课程有40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跨学科融合,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如“青少年体育英语”“舌尖上的XX”“巧手等你来”等。
4.项目式,主要应用于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项目式学习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够自主评价自己在学习活动的成果。它可以很好地弥补教学中的短板,满足学优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例如创客课程,在STEAM课程,融合科学、数学、技术、工程、艺术等学科,教师通过展示真实情景,学生发现真实问题,学生探讨解释,推动学生实践与探究、合作与分享,利用程序和模拟场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融合式课程实施的五个步骤
1.文化基础“1课程”的五个步骤。一是班科老师个备,二是备课组集备,三是先行课多学科组听课、议课,四是学科内、跨学科融合优化,五是分科分班行课。通过“六课(新进教师入格课、全员教师达标课、创新教师先行课、师徒结对汇报课、青年教师展能课、名优教师示范课)活动”教学研讨提升教师课程融合水平。
2.全人“N课程”的五个步骤。一是教师项目申报;二是课程管理中心审核调整;三是学生根据兴趣网上自主选课;四是班主任和学科老师根据学期教学重点工作,统筹协调;五是选课走班实施全人课程。经过这五个步骤,完成分类分班,分班名单由年级组统筹教室和教师,定时定点定内容行课,学生选课人数较多的课程开设平行班。行课期间,课程中心要对学生表现、教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每学期进行一次督导考核、展示和经验总结。
四、课程评价
(一)文化基础“1课程”评价
评价导向教学。对“1课程”的评价,除了评价教师的教,也评价学生的学。学校为此制定了《XX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分校教学评价表(试行)》,努力在评价过程中做到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式多样性。做到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