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是古代风水术中首屈一指的“地理五诀”。其中,所谓的觅龙,实际上是寻找地理脉络。在古人的观念中,自然界中的土如同龙的肉,石头是龙的骨,草木为龙的发,而起伏的山脉则象征着龙脉。
在中国封建历史中,许多皇帝的陵寝都建在龙脉之上。在这些帝王陵寝中,有三个尤为特殊。它们分别是一个不能挖,一个不敢挖,还有一个挖不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挖不开的陵墓,乾陵
乾陵是关中唐帝十八陵之一,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的梁山上。它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也是十八陵中唯一未遭盗掠的陵墓。
年,武则天女皇委任吏部尚书负责筹建乾陵。次年,唐高宗安葬于乾陵,随后继续对乾陵进行修建。武则天过世后,其子唐中宗即位,并将武则天安葬于乾陵。
据说,乾陵内藏有无数稀世珍宝和绝迹的文物字画,其价值早已超越了金钱的衡量。从古至今,这座盛唐时期的富丽大墓吸引了无数盗墓贼的觊觎。唐末的黄巢、五代时期的耀州节度使温韬,以及民国时期的孙连仲,都曾对乾陵进行过暴力盗掠,但无一人得手。
乾陵建于唐朝盛世,其陵园规模宏伟壮丽。其修建方式与唐太宗的昭陵相似,依山而建,并仿照长安城的布局规划而成。
根据记载,这座陵墓占地面积达到万平方米,其外围环绕着两层城墙保护。墓穴的主体地宫深埋于大山之中,若不知晓墓室通道的入口,想要挖掘或盗取,唯有掀开整个山体。这对于古代的科技手段而言,简直是难以实现的壮举。
不敢挖的陵墓,秦始皇陵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秦始皇陵是由当时的大臣李斯等人主持修建的。为了确保皇权的神圣性不被任何人亵渎,据史书记载,当年所有参与修建皇陵的工人都被坑杀,以此绝对保密,不为世人所知。
其次,皇陵内部结构错综复杂,各种精巧而致命的机关随处可见。此外,墓穴各处散布着上百吨的水银,空气中弥漫着重金属毒素。以往任何进入其中的盗墓者,几乎都是九死一生。
然而,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秦始皇陵的大致位置早已被确认,为什么我们至今仍未尝试深入挖掘探索秦始皇陵呢?
事实上,秦始皇陵的挖掘并非最艰难的任务,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保护墓中的文物。这些堪称奇迹的文物一旦重见天日,以目前的考古技术水平,还不足以对它们进行全面保护。
年,国家在对明成祖皇陵进行试探性发掘时,由于考古技术措施不够完善,刚出土的文物便遭到氧化破坏。此外,秦兵马俑在出土前实际上是彩绘的,但一接触空气,所有颜色便因氧化反应而消失,因此我们如今看到的兵马俑都是无色的。
经过这些惨痛的教训,后来文物的发掘和出土变得更加严格和谨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从古至今没有人敢挖掘秦始皇陵。
不能挖的陵墓,黄帝陵
我国古墓葬编号中的第一位是黄帝陵,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遗址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相传,人文始祖之一的黄帝轩辕氏在飞升天外之际,忠诚的臣民不舍地拽住了他的衣角、佩剑等饰物,并将这些物品埋葬于黄帝陵。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也表明了黄帝陵是一座衣冠冢。
自古以来,众多统治者都曾组织修缮黄帝陵。建国以后,黄帝陵被国务院列为第一号古墓葬,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受到特别保护。
中国人长期以来怀有深厚的祖先崇拜信仰,古代社会更是视祖先的墓地为至高无上,超越生命本身,乃至自身与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黄帝陵不仅仅象征着一座陵墓,它更是中华历史漫长进程中的起源之一,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承载着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是炎黄子孙心中的神圣之地。
因此,无论黄帝陵中蕴藏着多少珍宝,也无论历代的盗墓贼多么渴望大发横财,始终无人敢动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人能够承受挖掘自己祖先陵墓的罪责。
以上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最后,我想提出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你认为,古墓是否应该被开挖,让它们带着神秘继续沉睡在地下,还是让它们带着历史面貌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