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经济先导区风起编者按生物经济风起浪涌,谁能在万亿市场中笑傲江湖?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成都、重庆等地已深耕生物经济多年,且产业布局日趋优化,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呼之欲出。观势生物经济先导区:城市竞争新势力图片来源/新华社■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彩娜生物经济先导区呼之欲出,城市竞争格局再添变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改革试点,引领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壮大。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区基础如何、优势何在,还面临哪些挑战与问题?如何找准持续发力的关键突破口,在未来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入围地区优势何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孙文华博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津京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属于国家协同发展区域,具有经济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大多数城市已经将生物医药作为重要产业,此次印发的《规划》拓展了生物经济的范畴,横跨医药、健康、农业、林业、环保、能源、材料等领域,要求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生物技术研发需要投入,需要人才和设备,这些地区相较其他地区具有先发优势。入围地区生物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目前,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已达数百亿元量级,重点打造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巴南重庆国际生物城、涪陵现代中药产业园、荣昌医(兽)药产业园等五个集聚区为主的产业空间格局。年,重庆全市医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1.9%,有规上医药企业户,新注册医药产品突破个。入围地区生物科技创新基础扎实。经过20多年发展积淀,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聚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汇集多名顶尖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依托各类创新主体实施生命技术赶超工程,涌现出细胞焦亡抗肿瘤免疫功能重大发现、高精度个性化脑功能剖分技术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入围地区生物经济发展生态逐步优化提升。南京市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已形成从技术研发、项目落地、孵化加速到企业培育,全生命周期的企业生长体系;在产业链条上,已形成从原料药、中间体、检测试剂、创新药,再到市场推广营销,上下游一体化的生态集成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已初步形成“一谷一镇三园”,多片开花、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有数据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已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约80%的上市企业、90%的国家一类新药、85%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产品来自这些区域。锐者早已嗅到先机∨《规划》要求,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引导创新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发展,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和要素有序流动,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区生物产业体系完备、科研基础扎实、医疗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较高等优势,集中力量组织实施重点产业专项提升行动,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我国正处于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生物产业迅猛发展时期,加快发展生物经济有望成为未来新一轮城市竞争的风口。事实上,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南京、苏州等地早已开始抢先布局生物经济,并出台相关规划或是行动计划,力促生物经济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核心支撑。比如,南京市印发实施《生物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其中提出,到年生物经济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规模达到0亿元,重点打造“生物科技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生物制造应用平台、生物农业转化基地”四大功能区,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生物经济先锋城市。为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集聚配套等政策环境优势,全力打造国际知名和国内最有竞争力、最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地标,苏州市制定实施《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强链补链三年行动计划(—)》,到年力争集聚生物医药及健康企业超0家,产业规模突破亿元,百亿企业3家以上、50亿企业4家以上、10亿企业40家以上,成为产业链最完整、国内获批产品最多、研发合作模式最新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布局者远不止于此。因丰富的种质资源、独特的基因资源,黑龙江在发展生物经济方面有着硬核“家底”,近日出台的《黑龙江省“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支持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到年全省生物经济总规模将达到4亿元以上,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选准持续发力突破口∨如何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根据《规划》,生物经济先导区重点是探索构建适应生物经济时代的前瞻性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体系,集中建设凝聚高层次人才、实现创新突破的科技与产业创新平台,通过合作园区、离岸科技孵化器等方式深化国际合作。在孙文华看来,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地方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跨领域创新,需要综合性创造能力与构建梯次人才体系。尤为可喜的是,地方已经开始发力。据悉,黑龙江省科技厅正在研究制定《黑龙江省生物经济科技攻关三年行动计划》,预计三年投入5亿元,支持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领域开展创新活动。孙文华认为,发展生物经济需要创造新的要素市场,缘起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发利用。首先,生物经济需要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将生物育种、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作为新兴产业方向,其核心是建立生物实验室,选好生物科技带头人。其次是出台政策引导生物技术创新,创造生物要素市场,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强化种子种源的交易和保护、我国中医经络技术以及中医药药方的开发利用等。再次是需要引导金融政策扶持,推动生物经济主体优先进入资本市场。最后是复合型人才的挖掘和利用,院校的研究技术人才培养要求越专越细,而生物经济人才更需要综合市场能力。孙文华强调,生物经济先导区建设不能局限于该地区的生物经济发展,更要着眼于区域协调发展,生物技术及信息技术融合推动装备制造发展、推动乡村产业能级提升等。树立“创新解决全国乃至全球难题”的生物经济理念。观例布局新赛道成都打造国际生物经济新高地图片来源/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网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韩清华生物经济是21世纪最为活跃的新兴经济形态,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其中提出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成都生物经济如何发展?如何布局?未来五年,成都生物经济如何建设?有怎样的思路?成都主动承接战略使命,明确生物经济目标定位和空间布局,把落实国家和四川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与发展生物经济无缝衔接。近日,《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大力发展生物经济,对成都加快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优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成都生物科技水平保持西部领先,成都是生物经济发展沃土,具有发展生物经济的良好基础。《四川省“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赋予了成都创建“全国生物经济先导区”的使命。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经济新高地年均增速保持15%左右“成都出台的《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生物经济相关要求,系统谋划未来五年生物经济发展重点,推动成都构建以生物科技为引擎、生物产业为支柱、资源要素为保障、生物安全为底线的生物经济体系,塑造绿色低碳产业新优势、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创建全国生物经济先导区。”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告诉记者,成都此次出台的《规划》分析了“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突出与国家、四川省“十四五”生物经济战略部署相衔接,系统谋划未来五年生物经济发展重点,并明确了年发展目标和年远景展望。《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生物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到年,生物经济总产值达到1.2万亿元,创建3—5个国家级生物科技创新平台,建成生物经济领域专业数据库3—5个,生物经济关联产业基金规模达到亿元以上。到年,成都的生物科技取得关键性突破,生物产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全国生物经济先导区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经济新高地。做强核心产业做大融合产业构建“3+3+N”生物经济产业体系记者注意到,《规划》坚持生物经济布局与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核心功能适配,形成“核心区引领、融合区支撑、创新区推动”的生物经济发展新格局,明确了成都生物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空间布局。在空间布局发展规划上,按照“产城一体、功能分区、重点突破、协同联动”理念,坚持生物经济布局与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核心功能适配,加快布局“3+3+N”产业,《规划》提出打造全国领先的“三医+”生物经济核心区、西部领先的“生物+”生物经济融合区、前沿“领跑”的“BT+IT”(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经济创新区,形成“核心区引领、融合区支撑、创新区推动”的生物经济发展新格局。打造具有品牌特征的“三医+”生物经济核心区:加快推进高端医疗、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集中集聚,形成一批“三医+”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显示度的“三医+”生物经济核心区。打造具有融合特征的“生物+”生物经济融合区:突出生物科技的跨界融合,加快推动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等“生物+”融合产业布局,打造西部领先的生物经济特色融合示范区。打造具有前沿特征“BT+IT”生物经济创新区:聚焦“BT+IT”技术前沿,打造提供生物技术服务、汇聚生物经济高端要素、孕育生物经济高端产业的生物经济创新区。“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为例,体现了四川省、成都市提前布局、率先谋划,已见成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表示,成都发展生物经济优势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早在20年前四川就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同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二是有资源、人才政策优势,也有应用场景和市场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成都生物经济的良好基础已经形成:医院等国内顶尖医疗资源;获批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四川大学生物医药工程学科位列全球前十;全市拥有生物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6.3%,新药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