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的1489种鸟,拥有了超越真实的 [复制链接]

1#

今天我们要来聊聊观鸟的事儿。

最近中国国家地理出了一本国产的鸟类图鉴,注意重点:国产的。

戳图片进行预购啦!

今晚7点开始预售!快来抢早鸟版哦!

之前大家出去观鸟,用得最多的不用说——老马的那本《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绝对的经典。

我到现在还在用,但是确实用得比较少了。为啥呢?有几个小问题:

1.收录不够全。

老版野鸟手册收录了种鸟,而现在中国的鸟种记录已经达到种,活活多出了种鸟。

这些新种有的是随着观鸟运动的盛行而被陆续记录,有的是随着气候变化而进入中国,有的则是经过分类学研究确认的新种。

作为一本图鉴,谁都希望越全越好,即便是有些鸟可能这辈子也看不到,但图鉴里没有就会觉得遗憾。

2.排版不大友好。

这本老手册里鸟的图和介绍是分成两个部分的,图在前文在后,看一个鸟的介绍时需要翻半天。国际上流行的图鉴目前都是一页图一页文的形式,看起来比较方便。

图片和文字不能同时看,翻来翻去的,麻烦~

3.绘图还不够精准,很多细节特征表达不足。

这是个相当关键的问题,且不说柳莺这类本来辨识难度就很大的鸟,即便是别的一些类群,拿着老版图鉴对照也依然会感到为难,很多鸟的图片和实际看到的、拍到的鸟照片有所不同。

图鉴上画的柳莺

你看到的柳莺

国外的好图鉴非常多,一些经典且常用的,如柯林斯的欧洲鸟类图鉴等,大家都趋之若鹜。

可是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图鉴还是太少了,虽然以照片为主的图鉴近年来出了不少,基于绘画的却非常少,所以市场上对于一本中国本土图鉴的呼声一直都不小,以至于老马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一版再版,一共出了四版。

为啥这么强调手绘图?因为手绘图的表述往往更精确。

《中国鸟类观察手册》里的西黄鹡鸰

照片拍的时候有角度、位置、光线等等的影响因素,有的时候拍到前面看不到尾巴,拍到底下又看不到上边的纹路,手绘图就比较好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得知此次由中国国家地理图书推出的《中国鸟类观察手册》是一本基于手绘图的野外手册时,我挺激动的。

在这本书推出之前,我有机会了解了一下,翻完样书后我发现,这本书可以说标志着本土的图鉴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为啥这么说呢?基于以下几点:

1.鸟种收录全。

这本图鉴收齐了中国目前确认的种鸟,仅从这一点来说,就是一本很完整的图鉴类书籍。

当然鸟的种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东西,过几年还会有增减,现在的全到时候也会变得需要增补。不过至少就目前而言,很全了。

2.划重点:鸟图全部由国内画师手绘。

老马的野鸟手册时代,中国内地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图鉴画师这一群体,只有为博物馆、杂志、教科书等进行绘画的兼职画手。

老马野鸟手册的鸟图是由卡伦.菲利普斯和大卫.肖勒绘制,而《中国鸟类观察手册》里面所有的鸟图全部由国内的画师绘制。

图,是一本图鉴的灵魂。相比于老外已经很成熟的科学绘图,中国传统的动物绘画并不讲究真实,比如张牙舞爪的猛虎下山、站在松树上的仙鹤……多半出自作者的想象与发挥,而一幅好的生态科学绘图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特点:准确。

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学绘图与照片的本质区别在于:照片的真实性永远高于绘图,但照片永远都有偶然性、唯一性、不确定性,因此,用照片作为识别标准有时反而会带有欺骗性。

相比而言,科学绘图则是一个物种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表达,用科学绘图来辅助认识和识别鸟类,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普适性和通用性。

作为一本鸟类图鉴,我觉得《中国鸟类观察手册》的绝大多数图,质量都很高。

鸟类的外观准确细腻,识别特征比较明确,并且很贴心地在图上标明标明了这些识别特征。

分辨柳莺的特征都在图片上标注出来了!感动!

鉴于此,我特别想知道这本图鉴的绘图是如何画出来的。

我就此采访了两个画师:小白(肖白)和郑秋旸。

采访一:

Q

来聊一下鸟类图鉴的绘图,画图鉴图的要点在那里?

对于一个图鉴的图,为了区别和照片的使用特点,应该怎么注意去突出一些识别特征,但又保持真实性?

小白:直接辞职全职画这个了。(宋:?……)

要点啊,客观表达,尽量能观鸟看到实际的最好,不行的话,尽量找照片视频。

照片会存在环境光影、拍摄季节鸟类的不同阶段(繁殖羽非繁殖羽等)、鸟类的不同年龄等等问题。

画图鉴基本就是画平均值的概念。比如,繁殖羽,就要画典型的状态,现实中照片,时间点不一样,没准就不是那么“典型”。

画图鉴就像拍证件照,正侧面体现鸟的特点。

绿头鸭

Q

这个知识点好。

所以画一个鸟大概要多长时间?

小白:我…………三四天吧。

Q

一只鸟三四天,那岂不是加起来要5、天。这得多少年啊。

小白:

这个项目好像得有六七年了吧,您得问问翁老师。很多人参加啊。

我觉得我画了有四年吧,记不清了。

Q

然后你辞职了,专门画。终于书出了,然后你就安心地闭眼了?

小白:

画这个科学图鉴是个特别好的客观了解鸟的外貌特点的途径。我的目标是做鸟类画家,画这个是基础课啊。

画科学图鉴、鸟类插画的同时,最近两年开始尝试画写实且艺术类的鸟类绘画。今年有两张大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一组小画在天津现代美术馆展出。

Q

啥叫写实且艺术类的画?

小白:

就是,不像某些中国画画家瞎扯的画鸟。

要尊重绘画对象,尽量多角度了解之后,画出来。

要尊重绘画对象,这句话我很喜欢。

红尾鹲

采访二:

Q

来聊一下新的鸟书。你参与画了吧?

郑秋旸:嗯啊,不过没有很多,不到种。

Q

我在想一个问题:图鉴上的画,和照片相比,它肯定不会最真实,那么它的特点应该怎么来描述?

从观鸟的角度来说,你看了那么多鸟,那么咋样去总结特点并且体现到画里面去呢?

郑秋旸:好问题……感觉是写论文的体量。

我整理一下发你吧,我现在在回家路上,打字晕车哈哈哈。

有些东西时间长了变成本能之后,再去详细阐述反而需要慢慢整理。

严肃.jpg

问题一的回答:

照片作为最真实的记录手段,其缺点也是相伴而生的:

无法排除个体差异、换羽、磨损、甚至是冷暖光影、姿态和透视角度带来的视觉误差。

图鉴相当于一个“校正”过程,梳理出一种鸟不同性别、年龄的典型姿势和羽色,校正过程中既需要画师本人对不同类群鸟的身体解剖结构的烂熟于心,也需要相当多的野外观察经验作为辅助。

比如什么鸟喜欢翘尾巴,什么鸟喜欢竖起冠羽,什么季节开始换羽,磨损掉的羽毛特征原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甚至包括一些典型的辨识行为。

所以一个好的图鉴应该是“超越真实”的真实。

白腹针尾绿鸠

问题二的:

观察和画图鉴的关系,我觉得首先肯定是长期持续的观察最好,但是经常去野外看鸟肯定也是大有帮助。

举个例子,几年前画了第一版金枕黑雀,当时没有见过这个鸟,觉得有些不对劲但却不知道问题在哪。

过了三四年,我在苍山顶近距离偶遇了它们,那次回来之后我又重画了一遍,与之前的版本差异非常明显。

可能观鸟能更好的抓住“气质”这个玄妙的东西,我理解的气质其实是一种动态和生境的综合体现,这些东西只看照片和文字描述是没办法感受的很好的。

众筹神秘奖品:鼠标垫!

到位!

尊重真实,我想我找到了自己对这些绘图满意的答案。

再来说说图以外的事情。

除了精致的绘图外,这本图鉴一个非常创新的做法是做了一个鸟鸣数据库,在每种鸟的介绍部分都有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